13天、19城、近万场赛事,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举办全运会……十五运会的意义远超赛场竞技,生动践行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成功奏响了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协乐章。赛事虽已闭幕,但其催化区域融合发展的深远影响如同一份珍贵礼物。本报特邀专家,带您回顾盛会历程,点评高光时刻,共同解读这份“湾区礼物”的深层价值。

唤醒深植于三地民众血脉中的岭南文化基因
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杨洋(东莞理工学院国际设计学院教师)
随着主火炬的缓缓熄灭,一场前所未有的体育盛会——十五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落下帷幕。作为全国运动会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事,十五运会以其前所未有的组织形式,探索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赛事融合传播新实践和新篇章。其价值超越单纯的竞技体育范畴,正演化为承载、传播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场景。
区域融合发展为“融合”叙事提供了坚实的可信度根基。当公路自行车与马拉松选手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赛事”的主角,驰骋于港珠澳大桥之上,这座“世纪工程”便不再仅仅是物理桥梁,而是化身为一个流动的叙事载体,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与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成就进行具象化、符号化呈现。媒体的镜头通过对“前置查验、无感通关”模式的聚焦报道,将复杂的跨境治理转化为一次充满科技感的流畅体验。这套以跨境赛事为符号、以高效通关为体验、以“1+4”联络机制为保障的“区域融合发展”叙事,为“融合”的宏大主题赋予了充分的说服力。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参赛选手在港珠澳大桥上骑行。新华社发
如果说区域融合发展为融合叙事搭建了骨架,符号性互动与认同建构则为其注入了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实现了心理空间的“融通”。开幕式上,当粤剧的婉转、咏春的刚劲与南狮的灵动在“同根同源”的篇章中同台演绎,瞬间唤醒深植于三地民众血脉中的岭南文化基因。当粤港澳运动员共同入场时,现场排山倒海般的欢呼,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的生动确认与情感注解。从主题歌《天海一心》中“一滴水汇入大海”的哲学意象,到赛场内外一次次引发全场共鸣的《海阔天空》,宏大的家国叙事被巧妙地转化为普通人共享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密码。由此,从物理联通到心理归属、从制度协同到文化同源,这种叙事闭环成功构建起一个真实的“湾区情感共同体”。
本部分来自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研究》(编号24ZDA071)
湾区同梦梦圆全运
田秋生(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十五运会已落下帷幕,印象最深的是粤港澳三地的心手相连,它所体现出来的湾区同梦、同梦同圆的主题贯穿始终。
这是史无前例的一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广东省负责赛事统筹与协调,包括赛事规划、日程安排、场馆分配等。香港负责国际赛事对接,包括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与协调、推动全运会的国际化进程等。澳门负责港澳特色项目的管理,包括龙舟赛、武术等传统文化赛事的管理。组委会设立“三地联合办公室”,建立“三地协调机制”,在赛事组织、疫情防控、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统一标准。
十五运会的会徽和开幕式,通过精心的设计与节目编排,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同根同源”“同梦同圆”的新时代湾区梦。
11月9日晚,十五运会开幕式上,粤港澳三地代表团组成联合方阵同步入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动。广东派出1880名选手,香港派出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澳门参与14个群体项目。

11月9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巨型鳌鱼“游入”体育场上空。
开幕式文艺表演环节,粤剧、英歌、醒狮、龙舟等岭南文化元素相继登台,大放异彩。粤港澳三地粤剧名家共同表演了《彩云追月》,三位演出者分别是以经典唱腔和舞台表现力著称的香港粤剧表演艺术家汪明荃,广东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澳门青年粤剧演员、新生代粤剧传承人麦晓柔。舞台上,广州“小蛮腰”、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大三巴等城市地标光影交织,共同绘就了一幅大湾区共生共荣的壮丽画卷。主火炬“天海之冠”以“天地人心、鼎立中华”为理念,其圆环造型再次强化了三地同心、共同托举的意象。火炬最终由广东的苏炳添、香港的张家朗、澳门的李祎三位优秀的运动员共同点燃。圣火燃起,欢呼声响彻云霄。
十五运会是一场起于体育而又超越体育的粤港澳融合实践。
十五运会的三重气象
侯小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南方新闻网总裁)
十五运会的第一重气象,在于粤港澳联手演奏湾区交响。体育性格迥异的各大城市携带各项赛事星罗棋布于湾区版图上:广州如雄浑定音鼓,扛起开幕式与核心赛事的重任;深圳似华丽弦乐,以科创活力赋能赛事保障;港澳则如清亮而独特的管乐与打击乐,添注国际化与多元风情,与广东其他城市共同奏响了“美美与共”的湾区体育华章。而那场跨越港珠澳大桥的公路自行车赛更是将这种“一体化”推向了极致。当选手们如彩色丝带般掠过伶仃洋,飞驰在这条连接三地的钢铁巨龙之上时,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物理上、制度上、情感上都在加速融合的粤港澳大湾区。
十五运会的第二重气象,在于软、硬、心联通的融合新途。广州从赛事筹备到赛事执行,以顶尖组织能力与城市治理水平,成为全运会的“硬核”支撑;大湾区城轨与高铁的“公交化”运营,让“广州看开幕式、香港观击剑、澳门看乒乓”的跨城观赛成为常态。而规则衔接、资格互认、成绩共享的“软联通”纽带,更让12天赛事日程织就精密的时空经纬。最动人的莫过于“心联通”的悄然绽放: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凭憨态可掬的设计瞬间击穿三地民众的审美共鸣,线上线下“喜乐”刷屏;开幕式上,刘德华身着唐装唱响《中国人》,广东奥体中心数万名观众自发合唱,歌声如潮涌穿透场馆、刷屏全网。那一刻,“不论你来自何方”,说着何种方言,心中涌动的都是同一份滚烫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
十五运会的第三重气象,在于体、文、旅联动的产业增量。将体育赛事的流量密码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动能,这本身就是一枚沉甸甸的“发展金牌”。“一场比赛,游遍多城”成为本届全运会的观赛新风尚。观众既是赛事的喝彩者,也是广府菜、潮汕菜的寻味者,是岭南文化的体验者,更是大湾区山海街巷的探索者——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流量终成留量。
十五运会,珍贵的并非获得金牌的数量,而是盛会退潮后沉淀的种子:三地协作机制在融合发展中抽枝,赛场上的高光热血在社交媒体上常青,“喜洋洋”“乐融融”的憨态在孩童嬉戏中延续。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三地完全有能力携手办成任何大事、难事。这场盛会,为大湾区的未来划出了崭新的起跑线。
“我们同属于一个大湾区”
罗昕(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共享岭南文化根基,却拥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及其富有成效的传播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大湾区内部的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体育文化动能。
十五运会传播构建了共享的湾区人身份。大湾区民众以往的认同感多局限于各自的城市或特别行政区,而十五运会的传播则通过话语、符号、叙事等方式,成功地将公众注意力聚焦于“大湾区”这一地域概念上。媒体对赛事筹备、场馆建设、运动员备战的全方位报道,不仅展示了大湾区各城市的现代化成就,更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我们同属于一个大湾区”的集体意识。
十五运会的传播工作并未停留在传统的赛事报道层面,而是充分发挥传播的联结作用,广泛联结社会多元主体,围绕促进“融合”这一核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传播策略探索。
十五运会传播从传统竞技故事转向展现大湾区风貌的“湾区叙事”。媒体的城市侧报道将镜头延伸至赛场之外,深入探访承办城市的岭南美食、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企业等。湾区叙事策略打破了体育赛事传播的单一维度,将全运会塑造为一个观察、理解、激活大湾区的“连接之网”,使传播成为一种形塑认同的文化力量。
十五运会传播注重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成为一场湾区全民文化动员。广州赛区执委会制作了“十五运365天365人”的报道;面向全球征集“城市合伙人”,精心设计传递路线以串联湾区主要城市,并邀请各行业、各年龄段的代表性人物担任火炬手,使其成为一场流动的湾区文化展示仪式。这些全民“参与式”传播活动,增强了大湾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广州站“城市合伙人”方阵主火炬手曹雪在火炬传递中。(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栾晓森、陈忧子)
大型活动具有时效性,可着力探索湾区文化交流长效机制,如成立三地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常设机构,定期轮流举办湾区文化艺术节、体育产业论坛等文化活动;利用十五运会积累的媒体协作网络,开设常态化的大湾区专题栏目,持续讲述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故事……通过湾区文化交流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大湾区建成人文相通、民心相亲、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
“零失误、零疏漏”守稳保障阵地
张亚伟(华润置地建设事业部总工程师)
作为华润置地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保障与转场团队负责人,我全程亲历了粤港澳首次联办的这场体育盛会。在60余个日夜的坚守中,我读懂了大型赛会保障的责任与价值,更守护和见证了开幕式的高光时刻。
开幕式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作为老旧场馆改造焕新的典范,对开幕式场馆保障与转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既要适应跨区域办赛的衔接需求,确保开幕式场馆功能精准落地,又要兼顾赛事流程高效运转。
华润保赛团队30小时极限转场打造“零缺陷”赛场,草坪、跑道验收获得组委会高度认可,达到国际顶级赛事标准,为后续田径赛事搭建优质办赛条件,为运动员、观众及各方参与者提供稳妥支撑。
筹备阶段,团队锚定“零失误、零疏漏”目标,逐一对场馆核心设施、保障流程、应急预案开展多轮排查优化。小到灯光亮度调试、环保气味检测、空调温度调节,大到通道动线规划、跨环节转场衔接、应急情况演练,均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以“绣花功夫”打磨保障细节。开幕式当天,全员坚守岗位、高效联动,精准衔接各环节需求,及时响应各类突发情况,全天候值守、全流程跟进,护航开幕式圆满落幕,切实兑现办赛承诺。
十五运会开幕式的圆满举办,不仅搭建起体育竞技的精彩展示舞台,更彰显大湾区协同办赛的硬核实力与责任担当,也为大型赛会保障工作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一滴水,必有它的源流
向熹(广州时间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场开幕式让十五运会成为大家热烈又轻松的讨论话题。开幕式的文体展演以“环”与“水”为核心意象,运用立面网幕屏与地面环形投影,将体育与岭南文化、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对岭南武术、粤剧、醒狮、英歌舞、龙舟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了现代演绎,有网友称为“赛博岭南美学”。开幕式的文体展演通过刘德华演唱《中国人》、陈小春等“大湾区哥哥”合体演唱《海阔天空》等节目,唤起集体情感记忆,又通过《天海一心》主题歌传递温暖与关怀,有评论称之为“体育是骨架,艺术是血肉,城市温度是灵魂”。

11月9日,刘德华在开幕式现场演唱。新华社发
开幕式在传播上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广州式的动员,从聘请“城市合伙人”到发动青年志愿者,没有强制,只有真诚的邀请与共情,让这场体育盛会以广州特有的方式触及了广州每个人;二是广州式的幽默,将开幕式赠送的双肩背包命名为“显眼包”,在幽默中传达的却是热爱,对生活烟火气的灵活表达是广州人的传统,也是广州本土创造力的来源,十五运会开幕式后,让这种广州特有的文化自主传播,也温暖了每个人。
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体认识需要通过传播事件来促进,十五运会开幕式恰恰高水平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开幕式简约地诉说了大湾区千年的历史,同时展现了在这方土地上以独有的方言、艺术手法创造出的璀璨文化,准确表达了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的主题。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源头,广州当仁不让,十五运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广州对在地文化倾情演绎,恰恰让湾区人重新理解广州对于区域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让广州人再次燃起骄傲。
一滴水,都要汇入大海;一滴水,必有它的源流。
文字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婉琪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海国、陈忧子、苏俊杰、杨泽彬、黄维 信息时报摄影记者:陆明杰、胡瀛斌、陈文杰(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