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圆满落下帷幕。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是运动员挥洒汗水、收获荣耀的舞台,更通过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黑科技”应用,展现出科技赋能体育的广阔前景。
从火种采集到火炬传递,十五运会的每一个环节都科技感十足。火种取自我国南海1522米深海的可燃冰,实现了全球体育运动史上首次在深海成功采集“源火”的创举。“0号火炬手”由人形机器人“夸父”担任,依托5G-A网络构建的“信息高速路”,它将信息回传时延压缩至毫秒级,实现了全程无人陪跑的火炬传递。无人驾驶新能源车,以精准稳定的操控,圆满完成了火种护送任务。
赛场之内,数字化赋能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观众只需打开“全运广州”小程序中的“场馆导航”功能,即可一键抵达座位,轻松解决“最后一百米”的寻路难题。而“元宇宙云上全运村”的推出,更进一步打破了观赛的时空限制。无论身在何处,观众都能从传统的单向观看,跃升为沉浸式的互动参与。在拳击男子92公斤级颁奖仪式上,人形机器人首次登台为嘉宾递送奖牌,也成为十五运会颁奖环节的一大科技亮点。
赛场之外,智能设备同样大显身手。民警佩戴的AI智能眼镜,能在1至2秒内快速识别比对车辆号牌,核验通行权限,显著缓解了入口处的交通压力。具备可变轮足结构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Mini,灵活穿梭于地铁站人群之中,执行全天候巡逻任务。无人驾驶扫路机则持续开展高效清洁作业,单次充电作业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并可实现自动倾倒垃圾与自主泊车。
赛事的高效运转,同样离不开坚实的能源保障作为后盾。“氢立方”机器人班组的四足机器人在地面执行精细化巡检,“氢蜓”无人机在高空展开全方位巡航;同时,氢能应急电源车随时待命,提供高达200千瓦的绿色电力,共同构筑起稳定可靠的赛事能源供应体系。
科技赋能,创新不止。科技之光点亮十五运会赛场内外的每一个角落,推动体育与科技、民生、产业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这些由粤港澳大湾区“智造”的科技成果,不仅为赛事的圆满成功保驾护航,也向世界彰显出中国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与无限未来。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李润芳
设计 武君丽
校对 赖玉清
下一篇:星火成炬|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