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8日举办的广州城市更新发展大会暨项目推介会上,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将城市更新作为破解民生痛点、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抓手,用“绣花”功夫激活城市存量空间,走出了一条兼具民生温度、产业高度、文化厚度的城市更新之路。
2025年计划完成城市更新投资1800亿以上
据介绍,近年来广州坚持“民生优先、以人为本”,分类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危旧房、历史街区等更新项目,让市民在城市焕新中有更多获得感。
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广州目前推进52个拆除新建类项目、7个整治提升类项目,4个市级重点片区全部动工。其中,白云区广州火车站片区(三元里)规划范围71.45公顷,通过“523”积分选房机制,整村住宅签约率超90%,未来将成大湾区枢纽门户;白云区空港小镇(凤和村)开创“整租土地”微改造模式,盘活空置村屋引入文旅产业,村民年均增收约10万元,人均增收5倍,成“空港经济+乡村振兴”样板。

现阶段,广州在城中村改造领域加大投入,仅2025年就计划完成城市更新投资1800亿元以上,其中城中村改造投资超1000亿元,开工改造164个老旧小区,形成了多点开花、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自2017年起,广州累计完成1277个老旧小区改造,覆盖94.09万户家庭、301.08万居民。其中,越秀区国医坊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医养、食养、康养”街区;番禺区先锋社区挖掘多时代建筑特色,形成5段记忆体验路径,获多项国际大奖;花都区旧人大小区创新“投、改、管、运”一体化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智慧社区,被纳入全国城市更新示范联系点。

在危旧房改造方面,广州首创“2/3意愿同意、90%方案通过、95%签约启动”表决规则,推动改造从“政府主导”转向“群众自主”。花都区集群街2号作为全省首例业主自筹项目,改造后房屋价值提升1.6倍,经验获住建部全国推广;越秀区“黉桥·小石集”破解多权属改造难题,打造“青年社区+”IP;海珠区得胜岗整合零散地块,扩建学校、拓宽道路,激活老旧片区活力。

基础设施的蝶变也很直观。据统计,目前广州已完善消防设施12.85万余个,修缮小区道路207.30万平方米,整治“三线”约3292.5千米,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600个,让曾经的“问题小区”变身“安全舒适社区”。
出台首部旧村改造地方性法规,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
城市更新涉及多方利益,健全的政策机制是推进关键。据介绍,广州率先探索创新,构建覆盖全流程、全类型的政策体系,为更新工作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立法层面,广州出台了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标志着广州城市更新进入法治化轨道。在此基础上,建立“1+N+X”政策体系,印发40余项配套文件,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格局。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广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方案,建立“1+N”政策机制;针对危旧房改造,印发《广州市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填补多产权拆除重建领域空白,为“原拆原建”提供全流程指引。

规划引领上,在《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基础上,广州明确2030年、2035年两个阶段的实施规划。作为全国城市体检试点城市,广州连续5年入选样本城市,构建“市级—区级—镇街级—社区级”四级148项体检指标体系,通过“自体检+治理评估+第三方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四位一体模式,精准查找城市短板与群众需求,让更新工作有的放矢。
组织保障方面,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指挥部,建立“指挥部+公司”工作机制,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统筹协调,各区强力推进,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天河区冼村历时15年实现全面拆迁清零,正是得益于“行政处理—司法诉讼—强制执行”全链条依法动迁制度,为破解“动迁难”提供了范例。
文、图 | 记者 陈玉霞 通讯员 祝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