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闻 通讯员 佛宣
11月10日,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举行。《环两江先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在当天正式印发实施。根据规划,佛山“环两江”片区到2030年底要成为展现“多彩佛山”的重要窗口;到2035年底城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将以西樵山为建设核心
佛山市政府副市长、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常务副主任黄少文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总体规划》的编制情况。他表示,《总体规划》近期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新闻发布会当天印发实施。《总体规划》坚持“发现价值、重塑价值”的核心理念,从三个方面描绘了环两江先行区发展蓝图。
首先是战略定位。环两江先行区的定位是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地、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
其次是分阶段实施目标。规划明确:到2030年底,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展现“多彩佛山”的重要窗口,中国式现代化的佛山实践在先行区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底,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最后是总体空间格局。规划明确了环两江先行区“一核一圈两廊、三区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即打造一个以西樵山为核心的综合发展核,重塑一个充满生机的环两江活力圈,构筑起东西向的陆路梯度发展廊道和南北向的水乡联动发展廊道,规划布局农业、工业、文旅三大类产业集聚区,重点提升西南、丹灶-白坭、西樵、九江-龙江四个新型城镇组团。
围绕“水”盘活文旅资源
本次《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分为六大板块:在产业体系上,《总体规划》要求构建向新向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绿兴产、全域共生”理念,构建“三核、一轴、三带、四区、多节点”产业空间格局,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核心区坚持“三箭齐发”的思路,构建以传统产业为支柱、以新兴产业为增长极、以未来产业为新赛道的格局,同时用工业化理念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在文旅潜力挖掘方面,《总体规划》要求绘就融合发展的文旅新画卷。整合跨区镇的文旅资源,形成“一圈一廊三区”的文旅布局,围绕黄金水廊和生态水系,重点建设“几字湾”、环西樵山、甘竹滩三大文旅集聚区。同时,打造一个“活力水岸”户外运动圈以及五条主题鲜明的旅游精品带。
《总体规划》要求塑造彰显岭南水乡特色的景观风貌。围绕建设国际级岭南水乡全景体验区,塑造“两江十八景”,划分五大风貌分区,针对差异化的风貌特质和风貌核心地段重点开展风貌管控,创新提出“通则+图则”分级管控,实施“三师”制度及农房建管长效新机制。
在构建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方面,畅通区域交通联系,实现半小时快速连接佛山主副中心。加快港口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陆联运、江海联运。规划建设“沿江环路—衔接道路—快速环线”三层次旅游道路体系,探索开通外江游船和内河涌特色游线。
《总体规划》要求完善城乡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创新城乡服务均衡配置模式,推动社区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体、商业、智慧安防等公共服务集成配置。
划定14个近期重点片区
规划划定了14个近期重点片区,涵盖城乡融合、产业、文旅、生态四大类型。包含桑园围岭南水乡融合示范片区、沿西江生态重点片区、丹白新能源产业重点片区、“几字湾”文旅重点片区等,明确130项重点任务,并建立重点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推动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实际上,今年年初,佛山市委全会首次提出,探索沿江发展新路径,打造“环两江先行区”,明确沿西江、北江发展的新路径,串联山水将文旅资源转换为发展新优势,打造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
如今,环两江先行区的总体规划正式实施。从定位不难看出,环两江先行区是佛山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关键抓手。从地图上看,佛山版图呈“人字形”分布。其中,东部镇街依托广佛同城等区位优势,在城市和产业发展上先行一步。与此相比,西部镇街资源导入能力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东西部区域发展失衡,成为制约佛山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环两江先行区的建设,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作为核心区的六个镇街正处于佛山“人字形”版图的腰部位置,西江、北江在此交汇,通过建设环两江先行区做强“腰部力量”,有望打破东西部发展壁垒,推动佛山形成“东部引领、中部崛起、西部振兴”的发展新格局。
此外,环两江先行区也是佛山发挥水网优势,积极融入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重要抓手。环两江先行区坐拥西江、北江两大珠江水系主干,既是佛山联系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重要航道,也是生态资源与文旅经济的天然载体。
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不仅着眼于区域均衡发展,更注重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佛山市还将建立系统集成的改革创新机制。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机制、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机制、投融资体制机制、城乡风貌管控机制、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