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伶仃洋,骑行粤港澳。
11月7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正式开赛。其中,男子个人赛的骑行路线以珠海为起点和终点,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联结香港、澳门、珠海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横琴合作区”),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自行车赛事。而车轮驶过之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融合见效的火热实践随处可感可见。
近年来,珠海、横琴着力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用好港珠澳大桥推动三地融合共进,以自主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奋力书写港珠澳协同发展的新答卷。
截至目前,横琴合作区澳资企业已落地注册超7400户,生活和就业的澳门居民已超2.9万人;珠海科技创新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企业超2900家,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445家;港珠澳大桥客流超9334万人次、进出口货值达1.24万亿元。

珠海大剧院与得月舫倒映碧波,现代与古典相融。
一个更具实力、活力、动力的“澳珠”极点,在大湾区西翼加速发展,蓬勃向上。

横琴平台作用显现
澳门多元发展有了更强支撑
在横琴合作区天沐琴台,“琴澳和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题展”引人注目,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图表,讲述了横琴“白纸作画”“新城蝶变”“琴澳融合”的生动故事。
横琴,地处珠海南端,与澳门一水之隔,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2021年9月,横琴合作区正式成立。四年来,横琴合作区坚守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推动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四新”产业集聚发展,吸引了不少澳门有志青年前来逐梦。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在成为琴澳居民的“新桃花源”。
横琴片仔癀博物馆执行董事林子翔就是其中之一。受横琴税收优惠和发展机遇的吸引,他将公司总部从深圳迁至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在他看来,横琴给予澳门青年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我们要让中医药这一千年瑰宝通过横琴这个平台实现产业化、现代化,走向世界。”
林子翔所在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成为中医药出海的重要支点。截至目前,园区已帮助13款中药产品在莫桑比克成功获得注册批准,11款产品进入巴西市场。
“我们将继续发挥澳门作为国际窗口的优势,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战略支点,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表达与全球化传播贡献‘澳门方案’。”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陈利玲说。
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四新”产业在横琴合作区已现齐头并进之势,2025年前三季度,横琴合作区“四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66.1%,成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
人气渐浓的横琴合作区,正成为不少澳门居民生活就业学习的“桃花源”,琴澳两地逐步实现心联通。

在横琴“澳门新街坊”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在进行亲子游戏。
“澳门新街坊”是横琴合作区专门为澳门居民打造的综合民生工程。项目启用以来,澳式风味的餐饮店不断开业,小区里的烟火气更旺、人情味更浓,让居民就像生活在澳门一样。“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上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到社区卫生站就能看澳门医生、领澳门药品,可以说‘澳式’生活原汁原味地延伸到了横琴。”澳门青年缪永锐深有感触。
如今,已有超2.9万名澳门居民在横琴合作区居住生活就业,注册落地的澳资企业超7400户。澳门元素在横琴合作区加速汇聚,琴澳一体化水平逐步提升,对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

释放大桥效能
万亿货值撑起经贸新通道
11月1日起,广东四城(广州、珠海、中山、江门)的私家车可预约申请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香港。这是继“港车北上”后粤港两地畅通往来的又一突破政策,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更大动能。
“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港珠澳大桥开通七年以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9334万人次,车辆累计超过1942万辆次。
2023年,“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为港珠澳大桥带来了显著的客流增长,今年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港澳单牌车总量已超过309万辆次。

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海面上。
开通七年,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交通纽带,也成为了经贸往来的新通道与外贸增长的强劲引擎。
货车轮转,物流飞驰。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跨境电商出口查验平台每天都是繁忙景象。
“每天,这里有近500辆跨境电商货车通关,超过160万个包裹‘飞’向全球130余个国家与地区。”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监管四科科长龚忠年介绍,这条“大桥通关—港澳转链—全球速达”的“电商快线”包裹量迅猛增长。截至今年9月,经大桥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累计1.24万亿元。
随着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的加速建设,大桥口岸正成为众多企业出口的优先选择。“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我们的出货效率大幅度提升。”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国军介绍,该公司每年约有270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经港珠澳大桥出口,产品已销往150余个国家与地区。

加快自主创新
打好“五张牌”提升辐射力
滑行、加速、拉升、回旋,“会飞的船”翱翔蓝天,引来阵阵惊呼。今年9月,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AG600批产第三架机(1103架机)在珠海成功生产试飞,顺利完成滑行、一般性检查、任务系统测试及高空飞行等科目,实现从型号适航取证向小批生产的重要跨越。
“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走自力更生的国产化自主研发道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飞AG600系列总设计师黄领才介绍,AG600项目研制突破掌握了气水动融合布局、高抗浪适海船体、复杂高支柱起落架等110项关键技术,凭借着中国航空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劲头,最终攻克“水陆两栖”多重挑战,实现了“大国重器”从概念到实机的突破。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在进行汲水投水演练。
类似创新成果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电器”)也持续涌现。近年来,以核心科技为驱动,格力电器用一个个创新研发和产业实践案例,从“制造”迈向“智造”,其产品已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格力电器的海外营收中,来自自主品牌的营收占比达70%,这背后是格力自主创新战略的强劲支撑。”格力电器总裁助理白荣耀表示,截至目前,格力电器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3万项,掌握着50项国际领先技术,彰显“中国造”硬核实力。
格力电器等企业的实践,是珠海坚持自主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注脚。数据显示,珠海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精冠”企业个数、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位居全省第一,“全国首台首套”“全球首款首发”的“珠海造”突破性科研成果和黑科技产品不断出现,填补了多项国内乃至国际空白。
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将以珠西科学城为牵引,瞄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重点打好港澳合作、高校资源、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创新生态“五张牌”,不断提升在珠西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采写:南方+记者 梁涵 黄天儒 董谦君 吴志远 沈文金
脚本:南方+记者 黄天儒 梁涵
出镜:南方+记者 梁涵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像:南方+记者 关铭荣
剪辑:南方+记者 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