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十五运会激战正酣,赛场内外看点纷呈。羊城晚报特开设《全运“琦”谈》栏目,由记者带您聚焦赛事焦点、捕捉精彩瞬间、探寻赛场背后的故事,带来赛事短评和观察,敬请关注!
11月6日晚,全红婵迎来自己十五运会比赛的“收官之战”——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
尽管与金牌失之交臂,甚至没有进入前三,但是她时隔183天后的复出,以及参加十五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奖牌本身。
如今全红婵要走的路,不只是去拿金牌的路,而是超越“天才少女”标签,蜕变为成熟运动员的关键之路。
全红婵的“天才”之名,源于少年时近乎完美的“水花消失术”,但竞技体育从没有永恒的天赋红利。东京奥运会后,近17厘米的身高增长、15公斤的体重变化,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跳台跳水对身体控制力的极致要求,每一点体型变化都意味着技术动作的全盘调整,她必须重新打磨发力方式、校准空中姿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与自己磨合。

与此同时,伤病也成为她必须面对的课题。广东跳水队教练何威仪说,全红婵此次是带伤参赛,她的胫骨和踝关节都有伤,其实每天都疼得不得了,全靠意志力在坚持。
伤病的困扰与“发育关”的挑战,还让全红婵卷入了舆论的漩涡。有人说她“身材走样”,有人放大训练中的微小失误渲染“天才陨落”,这些杂音远比训练的疲惫更磨人。
如何与身体的变化共处?除了教练团队科学制定的训练计划,全红婵也将所有注意力锁定在训练馆。今年7月的训练视频中透露,全红婵每天在跳水池边训练长达6小时。这段路,她所克服的、经历的,甚至是收获的,远比一块金牌来得多。

在今晚的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现场,从全红婵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与搭档始终在不断调整状态。尽管最终未能站上领奖台,但这场比赛的价值早已超越奖牌的成色。而且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11月2日的十五运会女子团体双人10米台项目中,全红婵和队友王伟莹搭档已经出战并夺得第一,为广东跳水女子团体夺冠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较于巅峰时期的“碾压式夺冠”,如今的全红婵正学习着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她不再是那个凭借天赋就能惊艳全场的孤胆英雄,而是正在成长为能扛住逆境的成熟运动员。这种心态的蜕变,比一块金牌更能支撑她走得远。
人们总爱追逐“天才”的神话,却容易忽略顶尖运动员的成长,本质上是一场与不完美的长期对抗。全红婵在今晚的赛后采访中坦然表示:“无论输赢,我都很开心,也感谢大家关注跳水。”
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没有被成长的阵痛击垮,没有沉溺于“天才”的光环。她坦然接受身体的自然变化,从容面对比赛的胜负得失,更在过程中深刻理解了竞技体育的本质——不仅是追求极致的成绩,更是在挑战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未来的路还很长,发育关的挑战尚未完全结束,更高水平的竞争还在等待。但经历过这场“不只是金牌”的收官之战,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个曾经惊艳世界的女孩,正在以更成熟的姿态,走向属于她的下一个巅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思琦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