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蒋佳元 李晓利
11月5日,第十五届全运会马拉松游泳赛在深圳市大鹏新区桔钓沙天然海域举行。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在真实海况中举行的马拉松游泳项目。马拉松游泳赛分两天举行,5日为女子马拉松游泳决赛,6日为男子马拉松游泳决赛。当天9点开赛,全程10公里。当天女子马拉松游泳比赛共18支代表队,44名运动员参赛。获得金牌的是浙江寿仙谷代表队的柳雅欣,获得银牌的是广西浩沙代表队的尹芳芳,获得铜牌的是福建浩沙代表队的吴静萱。

海上马拉松游泳,又称公开水域游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极限耐力运动。与室内游泳池比赛不同,海上马拉松游泳环境复杂,水温、海浪、海流、潮汐以及天气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比赛条件和运动员的体能。海上马拉松没有清晰的水道线,运动员需通过“抬头看方向”来观察前方的浮标、引导船或岸上标志物来修正游进方向,极其考验运动员的直线导航能力。马拉松游泳距离为10公里,比赛时间长,是一项在复杂、开放的海洋环境中,以“最快完成者获胜”为基本原则,极度考验运动员体能、技术、战术、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性极限运动。

为确保赛事海域水质达标,大鹏新区生态环境部门在原有5个国控海水监测点位基础上,在比赛核心区域新增1个专项监测点,实施每月定期检测。同时,通过精准分类管控入海排口、清单化巡查管理,并结合无人机每日巡飞近岸海域,构建起“海陆空”一体化的水质监管体系,以科技手段筑牢海洋环境安全防线。

为确保赛事海域安全,大亚湾海事局牵头公安、海警、航海保障等部门,结合桔钓沙海域通航特点与赛事流程,反复打磨形成“三区两线”分区管控方案。通过精准测算船舶通航密度、分析历史气象数据,科学划定比赛区、缓冲区、警戒区的物理边界,明确12处重点值守点位,提前发布航行通告,对赛事周边水域渔船、休闲船舶实施分类管控。
海上马拉松游泳极受天气影响,为做好赛事气象保障,大鹏赛区构建一套“主备结合、协同保障”的精细化气象观测系统,其中1套作为场馆气象代表站(桔钓沙站)、1套则作为场馆气象代表站的备用站(七星湾站)。

此外,赛事期间,投入电力保障人员85名以上,配置应急抢修车30台、应急发电机1台、UPS设备2套,每日针对赛场10个重要保供电点位开展巡视检查和测温测流;建立“1中心3小组2调度点”的交通指挥调度分中心组织架构,完善赛场停车区指引标识、赛场沿线重要路段交通指引牌、打卡牌等;组织72人医疗保障团队,设保障点4个,调配救护车3台,配备AED9台,接待酒店实行“1医1护1救护车+2疾控(卫监)”24小时驻点值班,配备3台AED,赛区每3天1次全覆盖超低容量喷雾,严格落实“两热”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做好食材抽检、环境监测、后厨巡查、人员健康管理工作,实时监控后厨操作画面,严格执行运动员食材“专仓专管、批批检验”;投入3台通信保障车和1台无线电安全保障车,保障指挥调度高效顺畅;联动深圳技术大学,组织“小海豚”志愿者220名,精准覆盖了竞赛核心、行政接待、反兴奋剂、信息处理、媒体服务及综合保障等10个处室、35个关键岗位,他们专业的服务、真诚的微笑和踏实的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