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退水导致大量鱼搁浅,这一现象引发关注。渔政提醒民众不建议捡鱼,原因在于:首先,大量鱼搁浅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暂时失衡,后续生态环境可能恢复,让鱼重回水域,捡走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其次,随意捡鱼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生态保护造成不良影响。再者,未经专业处理的鱼可能携带病菌等,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应尊重自然规律,让鄱阳湖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修复,共同守护这一重要的生态水域。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鄱阳湖水位下降导致大量鱼搁浅,有附近村民提盆捡鱼。针对此事,4月1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禁止买卖鄱阳湖野生鱼,公安一经查实会严肃处理,也不建议村民捡来食用,“好多淤泥,去捡还有安全隐患。”
鄱阳湖水位下降,有附近居民捡了两盆鱼(视频截图)
一名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3月31日,他前去南昌市南昌县高新区鄱阳湖畔打藜蒿时发现大量鱼搁浅,顺便捡了两盆鱼。当地官方表示,受降雨影响,鄱阳湖局部水位也会发生变化。水位一降便会有鱼搁浅。
这些坑洼里的鱼被人捡回家自己食用,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官方回复“不建议捡”的说法,却在网上闹得很大。不少网友说,宁愿烂在地里也不能捡吗?他们大多认为,附近居民捡回去吃无可非议,“不建议捡”是在浪费食物。反正烂在地里也是烂,为何还不让人吃了?
不得不强调,官方发言是很严谨的,不能造成误导。“不建议捡”并不是说不能捡。鱼搁浅了,居民捡来自己食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官方总不能说“可以捡”“提倡去捡”。这是两回事。而且,如果说“可以捡”,那还可能会给居民带来法律风险,有一定的误导性。
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对长江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看到长江的鱼类资源种群在恢复,数量在增长,就是因为有相关法律法规在背后护航。
2022年秋,志愿者转运鄱阳湖搁浅的鱼(视频截图)
这些搁浅的鱼是禁止买卖的,也不能进餐馆当作食材售卖。如果违反规定,就有可能被法律追责。问题是,当搁浅的鱼多了,就不排除有人吃不完拿到市场上去卖,更不排除有餐馆去捡回来加工出售。所以,“不建议捡”和“禁止买卖”两个应该结合起来看。就像在长江里进行休闲垂钓行为,钓具及数量合规,不钓受保护的鱼类,钓来自己吃可以,只要拿去卖就会触犯法律。
鄱阳湖鱼类搁浅,是自然的法则在起作用。对官方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转运。事实上,除了官方,此前一些民间志愿者团队也在进行转运工作。他们“不怕麻烦”的背后,是因为每一条鱼都是珍贵的。它们既是长江里的宝贵资源,也是包括江豚等种群的“粮食”。长江里的个别旗舰物种灭绝,专家表示是因为“口粮”没了,不能再让类似的事件重演。
随着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保护母亲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虽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法律的刚性就在这里,没有什么例外。长江禁渔的范围是“一江一口两湖七河”,鄱阳湖属于重点保护区域。如果有人不是去“捡”,而是去抽坑洼里的水捕鱼,或者用渔网捕捞,同样触犯法律。
附近居民捡几条回家尝尝鲜,并不在禁止之列。就是说,对官方的回复没有必要动怒,反而要读出其中的警示信息,引以为戒。
综合央广网、极目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