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新增3位院士 这家医院何以成为“院士摇篮”?
创始人
2025-11-22 08:45:41
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图/医院提供

11月21日,当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再次成为焦点——主任、教授徐瑞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主任、研究员曾木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加上2023年常务副主任、教授马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家坐落于广州的肿瘤专科医院,在3年内新增3位院士,在专科医院中首屈一指,其院士产出效率在全国医院系统位居前列。

在院士增选竞争白热化、候选人“神仙打架”的今天,一家专科医院为何能实现如此“高产”?是偶然的人才涌现,还是深植于土壤的系统创新?记者通过梳理了解到,中肿的“院士现象”背后,是一套将临床优势转化为科研突破、将个体才华培育成群体生态的创新体系。

临床沃土:从“诊疗难题”到“科学问题”

每天早上,在先烈南路中肿越秀院区的门口,等候安检的患者常会排起长龙,周一尤甚。这里,每天流转着数千肿瘤患者及家属,其中超过半数为外地患者,不乏来自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的患者。

以鼻咽癌为例,这种在西方国家罕见、在中国南方高发的肿瘤,曾是中肿几代人攻克的靶点。“顺铂副作用常导致患者难以完成整个疗程,从而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和整体疗效,这是我们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马骏院士团队面对局晚期鼻咽癌患者化疗毒副反应大的困境,大胆提出“去同期顺铂”的免疫联合放化疗新方案。2025年8月,这项研究成果登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为国际指南改写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是我们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羊城晚报记者多次参加中肿研究成果发布会,总听到研究者这样说。他们的创新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临床痛点中长出来的。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徐瑞华教授37年深耕食管癌、胃癌、肠癌,针对免疫治疗抵抗这一临床痛点,他带领团队优化化疗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建立了食管/胃癌化疗-免疫联合新方案;创新靶向药物组合,首创肠癌双靶-免疫联合新方案。这些“中国方案”使晚期食管/胃癌长期生存率提高2倍,晚期肠癌5年生存率突破40%,显著提高了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水平,相关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Cancer Cell》等国际医学顶刊,并写入85部国内外指南,实现了从“中国方案”到“全球标准”的突破。

曾木圣副主任则将目光投向困扰华南地区多年的EB病毒。这种与鼻咽癌、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密切相关的病毒,其感染机制60年来悬而未决。曾木圣团队首次发现跨膜蛋白R9AP是EB病毒感染B细胞和上皮细胞的“通用钥匙”,这一颠覆性的发现于2025年6月刊登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为EB疫苗研发打开新大门。“基于新发现的EB病毒疫苗有望最快明年底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曾木圣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如果研制成功,以后健康人群通过接种疫苗就可以预防EB病毒感染,进而起到预防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应用于临床,持续提升诊疗水平,让患者成为最大受益者。目前,中肿在鼻咽癌、结直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多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医疗服务。

细看三位院士的学术轨迹,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立足中国高发癌种,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推动成果转化惠及患者。

近五年,中肿创新药临床试验(IST)立项达1237项,研究者发起研究(IIT)累计立项2117项,每年入组病例超10000例,稳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这种“临床-科研-临床”的闭环,让基础研究能快速验证,临床发现能深入机理。

科研高原:破解高质量成果频出的平台密码

2025年,中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获立项121项,包括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在全国医院普遍感叹“科研越来越卷”时,中肿为何能持续高产?

答案在于其打造的是“科研高原”而非“科研孤岛”。作为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中肿拥有肿瘤防治“国家队”的平台优势。在这里,临床医生不必为实验室空间、设备发愁,专职科研团队与临床团队无缝协作。

更关键的是制度创新。中肿临床研究部、机构办公室主任李苏此前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透露了医院在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医院通过医疗资源向临床试验倾斜、将临床试验纳入竞聘机制和考核机制、设立临床研究部提供全流程服务等机制,“让医生敢做科研、想做科研”。

此外,中肿每年都会为研究者提供国际化的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同时,医院也在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推动医院临床研究能力的持续提升。

这些投入换来实实在在的成果:中肿合作企业超500家;推动包括妥拉美替尼、芦康沙妥珠单抗在内超50%的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助推特瑞普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中国品牌药物走向欧美。中肿的临床试验体系多次通过美国、欧盟核查专家审查并获得称赞,为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生态:非“独木”而是“森林”

三位院士并非凭空而降,他们背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人才森林”。

2025年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中肿共有9人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39人入选“年度影响力榜单”。这些学者构成了院士梯队的“后备军”和“协作网”。医院通过孵育国际牵头团队、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现有硕士生导师319名,博士生导师213名,形成“院士-顶尖学者-青年才俊”的金字塔结构。例如,徐瑞华院士培养的多名学生已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其中1名学生获科学探索奖,显示其代际传承能力。

区域赋能:广东创新生态的助推效应

一家医院的崛起,离不开区域土壤的滋养。

11月16日,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了《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该榜单显示,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中,广州较上一次排名上升两位,首度跻身全球科研城市六强。这座千年商都正全力向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迈进——65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在此聚集,生物医药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广东更将生物医药列为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政策与产业双重加持下,中肿“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合作的500多家企业中,本土创新药企扮演重要角色,形成“实验室-病床-市场”的零距离转化,让研究成果不必“远走他乡”即可落地。

更关键的是人才政策。广东“南粤百杰”、广州高层次人才计划等为医院引进人才、聚集人才提供强力支持。相比京沪,广州相对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形成独特的人才“虹吸效应”。曾木圣入选“南粤百杰”,正是这种区域人才战略的体现。

当临床与科研不再割裂、当医生与科学家身份融合、当区域政策与医院战略同频共振,“院士摇篮”便水到渠成。中肿模式,为中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特斯拉Model Y缺陷率高达... 11月21日,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发布2026年TÜV报告,对110款车型进行了评估。在车龄2...
央视少儿频道将推出我的哪吒与变... 11月21日,据央视少儿频道官方消息,中美合拍动画《我的哪吒与变形金刚》定档12月6日至12月14日...
从苏炳添到陈妤颉:十五运会,一... 当36岁的苏炳添站上十五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的赛道,十五运会的竞技篇章里,又多了一抹关于传承...
粤港澳凝心聚力 大湾区共写新篇 珠江潮涌,湾区同心。当主火炬缓缓熄灭,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
5G机械导盲犬上海试点成功,视... 近日,中国电信与华为合作,在上海成功试点了一项基于网络内生智能与5G大上行技术的机械导盲犬解决方案,...
广州车展新车大爆发,零跑A10... 今日,2025广州车展盛大开幕,展会规模达22万平方米,乘用车共设13个展馆。本届车展上,众多新能源...
3年内新增3位院士 这家医院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图/医院提供11月21日,当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实现全线贯通! 广州机场第二高... 从天河、黄埔等广州城区前往白云机场的车程缩短至30分钟羊城晚报讯 记者严艺文、通讯员章杨杨报道:11...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