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在深圳市光明区竞速小轮车赛场上,羊城晚报记者意外见到了当年在广州亚运会上被誉为“铁血女车神”的香港运动员黄蕴瑶。作为电影《破风》的原型,黄蕴瑶当年坐着轮椅登上领奖台的一幕曾激励了一代人。如今的黄蕴瑶身份早已发生了变化,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湾区人”。
此次十五运会她深度参与,既是在香港举行的十五运会自行车赛的解说员、主持人,也是现场的播报员,协助赛事顺利进行。此外,她的骑行公园两年前在深圳落地,如今粤港澳三地体育发展越来越紧密,身在其中的她感触颇深。

广州亚运会记忆:从赛道摔落到轮椅领奖台
“十五年前那场比赛,给了我非常正面的影响。”时隔十五年,黄蕴瑶谈起2010年广州亚运会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语气平静中带着坚定。
当年亚运会自行车场地积分赛在广州大学城进行,比赛进行到第四十九圈,黄蕴瑶正在为下一圈的冲刺抢位。“速度已经拉起来,突然一下就摔了。”她清晰记得,自己是第一个摔倒的,随后四、五台自行车接连碾过她的身体。场地自行车没有刹车,脚踏与鞋卡死,她只能躺在赛道上,眼睁睁看着后续车辆迎面撞来。

“我不愿意退赛。”尽管右侧五根肋骨骨裂、合并气胸,黄蕴瑶仍换上备用车完成比赛,最终摘银。颁奖典礼上,她坐着轮椅,腿上血迹未干,泪流满面却眼神坚毅的照片登上各大媒体版面,“铁血女车神”的称号由此传开。
2015年,电影《破风》中王珞丹饰演的角色在比赛中摔伤仍获亚军的情节,正是取材自她的故事。回首这场改变命运的比赛,她说:“它教会我,不能因为害怕就逃避退缩,有时候危机其实也是一个机会,人生每个路口都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大湾区创业:两地车手“1+1>2”的合作模式
退役后,黄蕴瑶与昔日赛场好友王思杨子在深圳共同创立了名叫HOLE SHOT的骑行公园。王思杨子是前国家队小轮车运动员,两人在云南训练时在基地相识,很快因为脾性相投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后来王思杨子转到广东队,两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聊起退役后做什么,两人一拍即合,一起创立骑行公园后,黄蕴瑶负责市场管理与国际资源对接,王思杨子主攻培训教学,“我觉得我们两人的强项互补,可以说形成了1+1>2的合作效应。”

对黄蕴瑶来说,在深圳寸土寸金的地方找合适的场地最难。目前公园吸引了约30名香港少儿学员,他们周末过关训练,兼项练习小轮车竞速。俱乐部采取双轨制:一边培养兴趣爱好,一边选拔专业选手参加国内外赛事。“现在家长都很支持小朋友参加比赛,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走向世界、打开眼界,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在大湾区生活、工作,这种跨地域合作对黄蕴瑶而言并不陌生。作为职业运动员的15年间,她一年在香港的时间包括转机时间都不足30天,“坐飞机比坐出租车还多。”夏季她在广东训练,冬季赴云南高原,广州大学城、龙岗赛车场都留下过她的车轮印迹。她笑称,当年从外省训练归来,回到广州,“听到广东话就觉得很亲切!”
三地融合:车轮上的大湾区梦想
如今粤港澳三地合办全运会,黄蕴瑶也深度参与其中,服务于香港赛区,主要在公路自行车和场地自行车赛两个场地。“我在电视台参与现场的解说工作,然后协助赛事运行,进行现场播报、主持。退役后我就开始承担电视台的解说工作,也会做奥运会、亚运会的主持工作,所以这次也是驾轻就熟。”

十五运会,香港首次举办全运会自行车项目,并派出史上最多运动员参赛,黄蕴瑶认为,这对青少年培养、项目发展都是一个利好。“这次在香港看比赛感觉很特别,尤其见证香港运动员拿到奖牌那一瞬间,我好感动,感觉到传承的精神,这对我来说意义尤其不同。”
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举行的自行车(公路)赛,也勾起了黄蕴瑶的回忆。她特别赞叹公路赛的“无感通关”技术:“这次运动员佩戴含北斗芯片的手环,还有RFID射频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无感通关,真的很棒,是我们科技发展的展示。”这让她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个环南中国海单车赛,“当时我们车手是需要提前让人推着器材,我们车手推着赛车、拿着通关卡排队过关的。”
此外,黄蕴瑶认为,深圳“山海连城”的绿道计划,也为香港骑行爱好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一出关就能往南澳或深圳湾方向骑,还能吃喝一条龙,当天往返。”对比香港拥挤的骑行环境,她认为这极大促进了业余骑手之间的交流。
如今,除了在深圳和香港之间频繁往返,黄蕴瑶也经常带孩子到广州大学城训练,顺道与当年的车友饮茶。“广州茶楼的一盅两件还是很地道,那里有很多在香港也找不到的味道。”她说,虽然大家都已成家立业,但感情依旧,“广州始终带着浓浓的烟火气”。
从赛场上的“铁血女车神”到大湾区的体育创业者,黄蕴瑶的人生轨迹恰是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的缩影。那些曾经需要专业运动员跨越的边界,如今孩子们踩着车轮就能轻松抵达。
“体育从来都是最好的桥梁。”她说,随着三地合作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和她一样,在这片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实现曾经不敢想象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