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寄予厚望:“要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近年来,一张密度空前、活力澎湃的航空网络,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铺展。“12小时通达全球”,这一曾写在规划中的愿景正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大湾区的机场群也拓展着居民的生活半径与梦想版图。机场吞吐量、航线密度等数字的跃升,既反映生活便利度提升,也折射出这个世界级城市群自信拥抱全球的姿态。
国际旅行“说走就走”
世界级机场群活力澎湃
如果问一个大湾区居民周末想去哪里玩,有不少人会回答:出国!
近年来,随着大湾区航空网络持续扩容,从家门口到大型枢纽机场的时间不断缩短,叠加优化的免签政策,一场“说走就走”的国际旅行变得格外轻松。
作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集聚了广州、深圳、香港三大世界级枢纽机场,珠海、澳门两座干线机场以及惠州、佛山两座支线机场。七座机场共同织就覆盖全球的“天空网络”,航班的密集起落彰显了城市活力。
2024年,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吞吐量突破2亿人次。这个数字背后,是城市经济稳健增长的底气,也是这一区域对全球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如今,大湾区交通已实现“4小时覆盖东南亚、12小时通达全球”。从与东南亚的产业链互动,到和中东、欧洲的商务往来,再到同北美的创新合作,航线的延伸就是经济版图的扩展。
这张网络中,三大世界级枢纽机场尤为重要。广州、深圳以及香港三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超过5000万人次,2024年分别达到7636.9万人次、6147.7万人次、5310万人次,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今年10月底,白云机场T3航站楼与第五跑道正式投运。作为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以此为契机,在枢纽能级、航线网络、互联互通等维度实现跨越式提升,为“空中丝绸之路”注入新动能,成为串联湾区与全球的关键纽带,推动中国民航在全球航空格局中占据更核心位置。
区域协同产业升级
经济迈入全球第一梯队
“十四五”收官之年,粤港澳大湾区用一幅幅图景交出了阶段性答卷:城市间通勤时间减少,公共服务边界被打通,人才、技术与产业在自由流动中重组。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5)》数据,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以14.79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超越纽约和旧金山两个世界级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
这一数字背后,是三地协同发力的经济韧性:内地九市以115365.14亿元的总量实现3.7%的同比增长,香港31769.93亿港元的经济规模伴随着2.5%的稳步回升,澳门更以4033.14亿澳门元总量斩获8.8%的亮眼增幅。
为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迎头赶上?
高效的航空枢纽不仅串联起交通网络,也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航网互联互通、联运优化,居民前往机场的时间不断缩短,生活圈、就业圈、创新圈随之重构,与国际接轨速度明显加快。
临空产业加速集聚。以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香港机场等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带,持续吸引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物流总部、生物医药等高端企业落子。人才流动更加自由,湾区高校学术交流频繁,科创企业跨城市合作便捷,港澳青年融入内地,进一步促进创新生态的构建。
航网连接世界,也重塑了大湾区内部的“人流与产业地图”。
展示全新发展逻辑
“超级城市群”未来可期
在大湾区,航空不是简单“配套设施”,而是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基础设施。没有强大航空网络,就难以承接全球创新资源;没有世界级机场群,产业链国际协作效率无法提升。这也是过去几年湾区机场建设持续推进的原因。近年来,湾区机场航站楼扩建、跑道建设、临空经济区规划、数字化智能化投入……一项项稳步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大湾区航空运力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30年,大湾区航空客货运需求量将达3.87亿人次、2000万吨。“香港国际中转+广州亚太枢纽+深圳新兴市场直航”的多层网络,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全球连接能力,折射出大湾区城市群活力提升、对外开放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展望“十五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的航空枢纽还能如何发展?
答案正在逐渐清晰,大湾区机场群的加速崛起,不只是交通层面的扩容,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逻辑,以区域协同为底色,以开放创新为核心,以综合交通为支撑,让生产要素和创新人才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可能性。
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大湾区经济持续释放澎湃动能。这不仅展现了一个超级城市群的未来可期,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自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