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岭南的苍翠山水间,有一处既能安放乡愁、又能托举梦想的土地——梅州。羊城晚报《大美岭南》第126站走进这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的粤东胜地,一同领略南台丹霞的雄奇、感受“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的险峻,更与绵延千年的岭南文脉、客家文化,展开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


千年前,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南迁,携着古雅的中原官话,在这群山环抱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他们以“天人合一”的智慧,取土夯筑,建起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围屋。这些围屋或以圆环形抱,或以方阵布局,“天圆地方”的格局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宇宙观,更延续着血脉相连的家族亲情。岁月流转,围屋前的莲塘映照过无数个月华如练的夜晚,既见证着客家人漫长的迁徙足迹,也迎来过报喜的“达达”马蹄声——那是一个个寒窗苦读的客家少年金榜题名时。


“一门三进士”“一腹三翰林”“同堂七魁”的科举佳话在这里代代相传。清代的“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诗书双绝,其笔墨丹青至今令人叹服;“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以诗为史,倡言变法,开启民智;而写下豪迈诗篇的丘逢甲更是刺血上书,力主“抗倭守土”,其爱国热忱感人至深。恰如千年梅骨,暗香依旧,这些先贤用他们的气节与才情,铸就了客家人不屈的精神脊梁,守护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梅州处处跃动着红色的脉搏。三河坝的烽火、九龙嶂的硝烟、同怀别墅的灯火、棣萼楼的星火,无不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从这里走向辉煌,周恩来、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革命先辈在此留下奋斗的足迹。红色的种子在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荫庇后世的精神榕树,其根系深扎历史,其枝叶舒展未来。

“送郎送到渡船头,一条江水向东流。”这带着《诗经》遗韵的客家山歌,穿越重峦叠嶂,飘向辽阔海洋。一代代的客家人从梅县松口的火船码头启程,登船顺流,过梅东桥,入韩江,向着浩瀚大海进发。在咸涩的海风里,他们怀揣一腔孤勇,将客家的足迹印遍五洲四海。从此,“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成为这个族群最豪迈的宣言。


离乡的行囊里,总是装着亲人的牵挂与故乡的味道:清甜爽口的金柚、软糯香甜的甜粄、咸香诱人的盐焗鸡、温润醇厚的客家娘酒……这些源自梅州的朴素食物,随着游子的脚步香飘四海,成为联结乡谊的味觉纽带。


今日的梅州,既是围屋瓦脊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山歌韵腔里流淌的千年古意,是舌尖上化不开的浓浓乡情,更是客家人文精神不灭的灯塔。在 “百千万工程” 的东风下,这片土地正被注入新的活力,古老的乡村焕发新颜,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在青山绿水间生动上演。

策划统筹 | 魏琴
视频剪辑 | 记者 牛智杰 实习生 李锦鹏
文 | 记者 丘锐妮 黄铁安
海报 | 陈健怡
联动 | 梅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
出品 | 羊城晚报大美岭南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