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广州饮茶、下午在深圳购物、晚上到香港欣赏夜景,这样“说走就走”的跨境旅行,正成为越来越多大湾区居民的生活日常。从“硬联通” “软联通”迈向三地民众的“心联通”,“湾区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强化。
青年是湾区融合的生力军。从合作办学到联合培养人才,从为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到推动港澳青年在粤工作生活更便利,广东鼓励支持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让青年人才在湾区热土上大展拳脚。这种交流协作,增进了港澳青年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也让青春共鸣成为“心联通”的鲜活注脚。
专业资格互认,进一步打破就业壁垒。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律师、医生、建筑师等领域的资格互认机制不断完善,跨境执业通道持续拓宽,为大湾区居民打开了工作“新天地”。“跨境执业”“跨城生活”成为不少大湾区人的新常态,不仅促进了人才交流,还在合作共赢中进一步深化了价值认同。
人文交流是情感融合的催化剂。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精彩纷呈到中小学姊妹学校的常态化互访,从体育赛事的合作举办到非遗项目的跨地域传承,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相同的文化根脉、互补的文化特色,让三地民众在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中凝聚共识,丰富了人文湾区的内涵。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粤港澳三地通过密切的交融和交流,编织起湾区人文相亲的紧密网络。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融合与价值认同,超越了制度差异与地理距离,让大湾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心联通”的不断深化,三地民众必将更加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为湾区融合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杨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