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龚卫锋
图/资料图
微短剧的“狂风”终于刮到了体育圈!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的通知》,以微短剧为传播媒介,推出一批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微短剧作品,推广全民运动理念,提升全民参与热情,推动体育以更亲民、更生动、更现代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营造和形成“跟着微短剧去运动”的新风尚。
“微短剧+运动”模式究竟有哪些创作可能性?借助十五运会、“苏超”等契机,不少创作者已经作出了尝试。
要求:六大方向,三大任务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要求了六大创作方向:第一,户外运动。聚焦绿道骑行、徒步穿越、航空飞行、桨板冲浪等户外运动项目,展现人与自然的互动、运动与生活方式的融合,传递绿色低碳、阳光健康的生活理念;第二,赛事活动。聚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职业赛事,结合马拉松、社区运动会、村超、村BA等群众性活动,展现全民参与、精彩热烈的竞技氛围;第三,冰雪运动。围绕滑雪、滑冰、冰球、冬季露营等,结合冬奥遗产、冰雪旅游线路、室内滑雪场等场景,挖掘冰雪运动的吸引力,全面反映“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效;第四,体育文化。以运动项目文化为切入点,围绕中华体育精神颂等项目,深度挖掘运动员以及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积极传递正能量、激发体育热情;第五,科学健身。围绕运动促进健康,以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传播运动项目知识和运动安全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进行创作,带动引领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提高健康水平;第六,“体育+”。鼓励围绕“体育+文旅”“体育+科技”“体育+农林”“体育+公益”等“体育+”跨界融合内容进行创作,全面展现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功能与价值。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提出了三大任务:第一,组织开展“跟着微短剧去运动”主题重点微短剧创作活动。结合各地体育资源,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组织广播电视媒体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制作机构等在已有重点微短剧项目中增加体育元素、创意、情节,或者通过自制、中外联合制作等多种方式原创开发新作品;第二,指导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广泛创作和征集主题微短剧。结合各自平台特点和用户资源,立足国内体育资源、地方和民族特色体育文化,采用主动出题和不限选题相结合方式,统筹细分领域内容创作的题材和风格,面向高校、机构、工作室、运动达人、体育爱好者等广泛征集,选出一批优秀作品;第三,组织优秀微短剧展播推广。发挥重点网络视听平台的用户、渠道和商业模式等优势,加大对优秀作品的支持力度,通过开设专题、专区、话题进行重点推荐,并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和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积极放大微短剧的影响力。
探索:玩法多样,故事生动
今年以来,不少创作者已针对“微短剧+运动”模式作出尝试。借助十五运会在大湾区举办的契机,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兄弟企业创作、出品了不少相关作品。2025年5月,微短剧《开挂吧!我的运动大神》开机,为十五运会助力。该剧以“科技赋能体育精神”为主线,讲述了“废材”男主角顾行舟在运动冠军鲍春来、邹市明的指导下,成功逆袭、实现自我突破的故事,聚焦田径、拳击、羽毛球等多个运动项目,融入竞技对抗、团队成长与个人蜕变等元素,传递积极向上、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内核。8月,微短剧《珠江少年派》开机,以十五运会为背景,以大湾区青少年为拍摄主体,通过系列微短剧的形式,呈现他们在全运赛场内外发生的精彩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足球发展的微短剧是目前的创作热点,今年下半年出现了三部该类型作品。《大力村超人》植根于火遍全球的贵州榕江“村超”沃土,讲述了在大城市迷失方向的青年阿智返乡后,与村干部吴刚等乡亲共同投身乡村足球发展的动人故事;《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讲述了一支屡战屡败、联赛垫底的球队,在逆境中坚守热爱、全力拼搏,最终点燃整个赛场,赢得全民喜爱的热血励志故事;即将上线的《将军好球》则加入穿越元素,讲述汉代名将韩信因古战场惊雷穿越,误打误撞以韩加薪之身征战“苏超”赛场的故事。
总体来看,“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是“微短剧+”模式在体育领域一次极具潜力的探索,若能成功将体育的专业性、艺术的观赏性和大众的参与性有机结合,不仅能为微短剧行业注入正能量,更能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注入新活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