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芷瑜
黎明时分,粤港澳大湾区的海面泛起微光。一头雌性中华白海豚在此顺利产下幼崽“珠珠”。
平静很快被打破。港珠澳大桥施工启动,为保护好“海上国宝”与海洋生态,施工团队专门投入3.4亿元用于保护,并在施工高峰期主动引导白海豚远离避险。
新生的珠珠随族群暂别家园,一路西迁。它将去往何方?它还会回来吗?
六年追寻的生命守护
带着这份对珠珠的牵挂,摄制组与科研人员踏上了追踪白海豚迁徙路径的旅程。这场追寻历时六年,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团队完成上百次海上拍摄,总行程超3600海里,采访了21位科学家与17位一线保护工作者,积累下超千小时的珍贵影像素材。最终诞生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成为一场关于生命敬畏与生态坚守的漫长对话,真实呈现了这一珍稀物种因大桥建设暂别家园、又几经周折重返故地的动人故事。

中华白海豚的故事里,本就沉淀着岁月的重量与文化的温度。故宫博物院藏《海错图》早有记载:“形如豚,鼻中声,脑上有孔,喷水直上,百数为群。” 追溯其演化脉络,更可回溯至约6000年前,堪称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在中国东南沿海,渔民们亲切称其为“妈祖鱼”,将其视作出海平安的守护者。它们的身影早已融入中华海洋文化与共同记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十年前在拍摄《港珠澳大桥》时,中华白海豚在大海当中瞬间跳跃的场景,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正是为中华白海豚而来。” 总导演闫东回忆起创作初心时这样说道,也正是那个瞬间,让他萌生了为这一珍稀物种专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想法。
纪录片最珍贵的价值在于真实,这份真实能穿越时间,为观众提供情绪共鸣与认知增量。六年的追踪历程中,摄制组记录下许多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
有到香港研究白海豚却意外结识了现在妻子的美国鲸豚博士杰弗逊先生;
有和白海豚“斗智斗勇”的珠海淇澳岛渔民老胡;
有经常自嘲“只有疯子才会来研究这个(白海豚)” 却始终坚守一线的祝茜教授;
有身受重伤却顽强活了20多年,并生下三个孩子的白海豚妈妈“钦钦”……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让《中华白海豚》不仅是一部物种纪录,更成为一曲献给生命与守护的赞歌。
跨屏全运的湾区符号
银幕内,中华白海豚的故事牵动人心。银幕外,以它为原型的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正掀起热潮。在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工作室里,总设计师刘平云展开13次修改的手稿:“粤港澳地区,尤其是珠江口一带,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它们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粤港澳地区海洋文化的象征。”
这份象征,藏在吉祥物设计的每一处细节里。中华白海豚天性群居,有着强烈的家族依恋,那份在自然界中罕见的团结互助特质,恰好与体育赛事所倡导的拼搏、团结精神相契合。既强化了“团结”这一核心价值观,也呼应了粤港澳三地共办赛事的背景,更为区域认同感与文化融合添了份温暖。

吉祥物头顶那三朵被网友称为“小豆芽”的水花,更藏着巧思:红色取自木棉花,代表广东;紫色呼应紫荆花,象征香港;绿色源自莲花,寓意澳门。“从正面看是爱心造型,侧面则呈现浪花奔涌的动态。”
这不是中华白海豚第一次成为“文化使者”。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它是象征团圆的吉祥物;2024年9月,珠海以地方立法将其定为城市吉祥物;如今,它又站上全运舞台。从回归纪念到全运荣耀,中华白海豚始终被赋予共同的情感,它象征着粤港澳人民心手相牵,共创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跃动湾区的生生不息
影片的结尾,珠珠回家了。在港珠澳大桥旁的海面上,它安然诞下新生命“洋洋”,族群用身体围成保护圈,将幼崽护在中央。这片曾短暂告别的海域,永远是它们最安全的家园与港湾。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当年许下的“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承诺,如今也有了令人欣慰的回应——银幕上,“500余头白海豚重返家园,种群恢复至1100多头”的画面清晰呈现,数据给出了有力证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已从濒危时的不足千头,增长到如今的2000余头。

随着十五运会临近,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将在赛事期间登陆全国院线。届时,伶仃洋的浪花与运动场馆的掌声会遥相呼应,那跃出水面的中华白海豚,不只是体育盛会的文化符号,更成了一个时代的生动见证。当粤港澳三地手手相牵,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肩同行,这片蔚蓝海域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中华白海豚从海而来,却不止于海洋。它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跃起,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人们对它的每一份守护、它的每一次回归,都是湾区同心、共赴未来的见证。而它所象征的激情、活力、团结与拼搏,正悄然融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成为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观影对话
羊城晚报:拍摄这部《中华白海豚》纪录电影,您的核心初衷是什么?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2013 年冬,我们团队在港珠澳大桥拍摄时,目睹百米外中华白海豚跃出海面,它与大桥同框的画面,给我很大的震撼,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呈现。当时我便和团队说,若有机会,一定要做中华白海豚这个选题。
更重要的是,中华白海豚是6000万年前的物种,如今全球仅存约6000头。这让我们思考:人类应如何与它们相处、相依为命、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创作的初衷。希望让中外亿万观众,了解中国对中华白海豚的态度与思考。
羊城晚报:中华白海豚为何能先后成为香港回归吉祥物、珠海城市吉祥物,以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吉祥物?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中华白海豚成为多个重要场景的吉祥物,存在“缘分”层面的因素,其实也是大家对生态保护责任的认同。吉祥物的核心意义在于承载重要活动的一种期盼,是对活动顺利举办、传递核心价值的象征载体,中华白海豚的形象恰好能适配这种期盼的传递。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全国的运动会,同时也是呈现给世界的重要活动。通过白海豚这一吉祥物,既能传递生态理念,也能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强大,以及全民健康的整体状态。
羊城晚报:从专业角度评价,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有哪些亮点或印象深刻的地方?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电影学教授史馨:首先它弥补了中国纪录电影乃至世界纪录电影的一项空白。因为中华白海豚从来没有被这么完整的、这么清晰的、这么贴近的去表现过。
影片重点体现了白海豚与人类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而非单一展现物种本身,并且追溯了中华白海豚成为吉祥物的发展过程,这一叙事很有意思。白海豚作为吉祥物,是人类对白海豚的一种珍视,更是一种文化的共同的约定。
羊城晚报:在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中,是否有某个片段让您深受触动?
珠海市民朱先生:电影里有几段内容特别打动我,比如中华白海豚需要好好保护,但城市发展又有客观需求,这种“要发展”和“要护豚”之间的现实矛盾,特别让人有共鸣;还有电影里提到,为了保护白海豚,大家在过程中做了不少坚持,能感受到这份保护工作的不容易。另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对白海豚的关注与理解,这种全社会一起重视的氛围也很暖心。看完这些,我也更相信未来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好。
羊城晚报:完整观看《中华白海豚》后,给您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什么?
珠海市民张女士:最直观的感受是真切看到了我们生态保护的实在成果。电影里提到,中华白海豚在全国大概有4500头,珠江流域就有2000多头,这充分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得很扎实。而且我还有个很深的体会:从白海豚这些动物身上,能看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保护动物的过程,其实也能让我们看到人类未来的方向。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多走进影院,尤其是带着孩子、带着青少年去看,让他们感受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
记者手记
藏在海浪里的生命答案
坐在影院,当蔚蓝的海浪透过银幕漫来,中华白海豚的故事便开始叩响了心门。三次动容,至今仍在心头漾着余温。
第一次是为“钦钦”。银幕上,它脖颈的伤口触目惊心,绳子深深勒进皮肉,外翻的红肉像在无声求救。科研人员曾以为它挺不过去,可镜头一转,几年后它不仅活下来了,更诞下三头幼崽,在海里自由游弋,尾鳍划水的弧度里满是生机。原来生命的韧性,能在惊涛里长出铠甲。
再一次是那道凄然的身影。白海豚妈妈驮着已“伤逝”的幼崽,不离不弃游了一天又一天。没有嘶吼,只有水波里漾开的沉默,却比任何声响都戳心。那是母亲的执念,是自然里最痛的温柔,让人忽然懂了“守护”二字的重量。
最后是看见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时的暖意。当它们跃动在全运舞台,这意味着这头“海上国宝”也收获了更多关注与爱护,生态保护的理念也愈发深入人心,也让它成了木棉花红、紫荆花紫与莲花绿织就的团结符号。
散场时,影院灯光亮起,脑海里还闪着蓝海中那些欢快的身影。那些触动,不只是对白海豚的心疼与赞叹,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体悟:当我们护得住一头海豚的生命,守得住一片海的澄澈,便也攥住了自己与未来的联结。这片海的故事,从来都是人与海豚共同写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