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除署名外)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陈家祠是广州旅游名片之一,距离十五运会正式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为更好地迎接海内外游客,满足市民休闲需求,荔湾区以“绣花”功夫对陈家祠周边片区的环境风貌和设施进行了焕新升级。跟随记者脚步,带你实地看陈家祠东、南、西、北片区的改造细节和亮点。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造的合族祠,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改造工程在遵循陈家祠风貌的基础上进行,2024年年初,由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牵头、荔湾区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建设、管理的陈家祠片区环境整治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范围东至康王北路、西至荔湾路、南至中山七路、北至龙源新街,整治内容包括改善公共空间、恢复街巷肌理、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环境等方面。
东广场:
打造复合型公共绿地空间
陈家祠东广场处于陈家祠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在开展复绿工程前,荔湾区相关单位逐级申报,最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在开展过程中,考虑广场风貌与陈家祠匹配,并提升广场的实用性。

该广场属于地铁站上盖的浅层覆土绿化区域,长期有大面积区域被围蔽,部分用于停放机动车。其内部较为封闭,杂草丛生,给周边群众的出行、生活、娱乐等带来诸多不便,且影响陈家祠周边的整体风貌。

东广场在改造时,种植了多种可观赏乔木。但由于广场下的空间为地铁站厅,线网、排水系统复杂。因此在改造期间,施工单位与地铁密切沟通、配合,重新梳理地下空间布局。
为不影响地铁站厅,施工单位在复绿时,重点考虑地面承重,适度提升覆土高度,并在堆坡处种植了黄花风铃木、异木棉等不同季节开花的树种。另外,以不遮挡陈家祠为原则,优先选择种植花叶疏朗的植物。

经过改造后的陈家祠东广场在今年春天正式开放,广场打造了综合活动设施,内有儿童嬉戏的醒狮广场、有居民锻炼的塑胶跑道和步行道等,另外,还设置了移动的文化展陈设施,能灵活布置展览。

广场还具有疏导市民游客的功能。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广场具有引导陈家祠站地铁客流的功能;如果遇上节假日,排队参观陈家祠的游客较多,还可以引导游客到广场排队等候。

值得一提的是,广场改造拆除了原有的封闭围栏,同步推进北侧公厕升级,将公厕改造为现代和岭南建筑风格兼具。此外,还优化南侧公交站,提高了站场的空间利用率,改善了片区环境及配套设施。

南广场:
保留原貌,修复青砖地面
南广场作为陈家祠的疏散广场,已开放使用十五年,工程重点进行地面局部修整。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组织参建单位现场实地查勘,精准确定需局部修复的广场铺装部分。
施工单位对有破损的青砖地块进行更换,保留青砖原有的形状和颜色。同时,在施工管理上采用小模块顺序推移的管理方式,在保障行人及游客通行前提下,有序推进修整工作开展。
记者了解到,南广场将在后续打造风水景观,再现陈家祠以往的景观风貌。
西广场:
优化人行道和旅客集散点
西广场作为陈家祠游客集散点及休闲景观绿地,重点优化交通流线及景观配置,并在今年8月完工。施工单位移除了原有园内破败杂乱、封闭阴暗潮湿的灌木丛,铺设了开阔向阳的大草坪。

此外,通过自然风格的造型堆坡,搭配层次丰富的地被和乔木,打造了兼具游客集散地和休闲运动功能的西广场“后花园”。
同时,根据周边基础配套提升和群众需求,在园内打造了一条闭环跑道,增设了园灯和全方位安保视频监控,让周边居民能在西广场休闲,开展体育锻炼。

此次改造将临停车道和人行道进行了“交换”,即把人行道规划在林荫之下,将临停车道设置在外围,实现人车分离。
北侧小区:
“一栋一策”整改街巷风貌
陈家祠北片老旧小区以高密度、低层建筑为主,房屋多建于20世纪60-80年代。项目前期,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与荔湾区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管理中心通过入户调查、问卷征集、共同缔造委员会协商等方式,收集居民改造需求。
项目管理团队对小区192栋房屋逐栋登记造册,联合勘察、设计、施工、鉴定等领域专业人员开展查勘研究,结合每栋房屋的楼龄、结构类别、可靠性、现有风貌、使用性能、居住需求等因素,量身定制“一栋一策”改造方案。施工单位对居民楼的建筑外墙进行修复,让居民楼在色调上尽量协调,让老旧小区的风貌与陈家祠相匹配。
此前,小区内部街巷存在“三线”杂乱、设备外露问题,强弱电线缆或成股、或分散地从街头拉到巷尾。

为解决上述问题,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荔湾区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联合科工信、电力、通信等部门,街道及参建单位技术人员,开展多次研讨论证,以“应下尽下”为原则,推进“三线下地”,将杂乱的强弱电线缆剪除,更换为新线缆,并全部入地埋设。
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三线下地”工程,对街巷内原本的坑洼路面进行了重新铺设。
接下来,荔湾区将继续推进包括陈家祠东下沉广场环境景观整治、荔湾路-中山七路-康王北路沿线空间整治、中山七路人行过街天桥改造等工作,持续优化陈家祠片区基础公共设施服务能力,提升陈家祠景区及周边风貌和城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