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周末,10月18日晚,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道的西关大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人气旺盛,“西关夜话”第二次社情民意征询活动在此举行。
街坊夜探“家门口”的“宝藏空间”
活动伊始,西关大屋社区党委书记化身“首席导览员”,带领居民走进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各位街坊,今年我们启动了党群阵地提质行动,对这里进行了全面升级。现在,这里不仅是办理事务的地方,更是我们共同的书房、便捷的驿站和温暖的家。”西关大屋社区党委书记李卫国介绍道。
据悉,“西关书房”不仅实现了全市书籍通借通还,还成为举办党员培训、健康讲座、技能培训和手工制作等活动的文化客厅。
“羊城家政”服务窗口提供钟点工、育婴师、养老照护、医院护工、陪诊代办等全方位服务。一旁的就业驿站,依托政府公益平台,精准对接辖区及周边的丰富岗位和实训资源。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筛选和持续匹配,今年已成功帮助16位居民就业。
“西关便民小屋”是社区的“共享百宝箱”。这里整齐摆放着社区购置的梯子、工具箱、手拉车以及居民自发捐赠的缝纫机、轮椅等物品。
在议事角,还举行了“西关亲戚”结对认亲会,社区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党员群众,与社区里的高龄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结成对子,提供日常帮助。
在活动“集智”环节,居民围绕社区治理、环境美化、居民活动等话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从楼栋消防设施点检验到芒果树太高存在危险……街道党工委书记也对上述问题进行现场回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认真记录居民提出的建议,将这些“民声”作为改进社区工作的重要参考。
同时,邻里广场的“西关小健将”体能训练项目也在同步进行。社区邀请来自区体校的专业体育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有趣的体能训练。
4个“西关”系列民生服务项目启动
随着“西关夜话”一同启动的还有“西关亲戚”“西关小健将”“西关便民屋”“西关学堂”4个民生服务项目。这是西关大屋党群服务中心“三重门”工作法中,第二重门“民生服务幸福门”中的13项“西关+”民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
西关亲戚项目是在社区内发掘一批有爱心、有热情、有较好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和资源优势的党员群众,对社区内的独居、孤寡和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由社区党委搭建平台组织,构建长效帮扶机制,让结对双方在社区多一个“组织派发的亲戚”。该项目以社区优势人群协助兜底弱势群体,激发社区邻里守望、互帮互助,推动构建熟人社区。
西关小健将项目通过遴选专业的体育教练,由他们带着器材来到社区一线,为社区儿童开展体能训练指导。一方面,有效丰富了社区儿童的课后文体生活,通过科学运动增强体质,引导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远离电子产品,促进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孩子们在活动中增进与社区同伴的交流互动,带动社区家庭和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促进和谐社区关系。
西关便民屋项目是基于社区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打造,一方面,社区党组织根据实际,添置一批居民群众需要而不常用的工具和设备,比如轮椅、电钻、梯子、平板车等,既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又能解决群众自购设备而造成闲置浪费、挤占空间的烦恼;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居民捐赠或共享家中备而不用、备而少用的工具设备,存放在便民小屋,供社区群众免费借用,实现并放大这批工具的使用价值,让便民小屋成为解决居民生活问题的百宝箱。
西关学堂项目致力于整合多方优质资源,聚焦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项目与广州开放大学携手,围绕养生理疗、心理健康、矛盾调解、家庭教育和兴趣学习等大家关注的热点,推出“荔享幸福家·公益伴成长”系列活动。应当下不同年龄人群需求,开设主题课程,如音乐教唱、舞蹈、瑜伽、美术素描水彩、非遗课程等,为居民群众“唱出来”“跳起来”“动起来”“画下来”“剪出来”等提供专业指导和平台。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