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早上,杨阿姨都会准时出现在广州车陂涌岸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开启每周一次的巡河工作。近一年来,这样的巡河活动已经开展了近50次。
杨阿姨所在的这支志愿巡河队已经像这样坚持了十二年,她和伙伴们不仅是车陂涌治水成效的见证者,更是这场“碧水保卫战”中扎根一线的守护者。
从“黑水河”到“清水河”,志愿队伍见证河涌蝶变
“以前车陂涌很臭,现在治理后基本上没有臭味了。”曾获“广州好人”称号的杨阿姨,是车陂涌巡河志愿服务队的其中一支——旭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老队员,也是车陂涌变迁的“活档案”。
据她回忆,早年车陂涌因污水直排、垃圾堆积,河水发黑发臭,居民都不愿意靠近。为摸清水质情况,志愿者们隔三岔五进行水质监测,把相关数据记下来,发到网格群里同步给河长。
杨阿姨说,随着治水工程推进,这样的监测已经越来越少。据了解,车陂涌2018年经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复核已消除黑臭,实现“初见成效”目标,并连续6个月水质监测达标,包括支涌在内全流域已达到“长制久清”标准,被生态环境部列入首批“黑臭水体整治光荣榜”,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集。
曾经的“问题河涌”,成了社区居民的“后花园”;而杨阿姨所在的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固定20余人的团队。“住到黄埔区我也每周回来,这里就像家一样。”看着河涌一天天变美,杨阿姨觉得自己再辛苦也值得。
一小时巡河路,藏着“全民治水”的坚持
每周四上午九点半到十点半,是旭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固定的巡河时间。20多名志愿者沿着河岸行走,捡垃圾、观水质、查隐患,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习惯。
旭景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社区河长郭艳红说,志愿者里有在职党员、退休党员、老兵、社区志愿者,大家目标一致,就是要“把家门口的河护好,为集体、为小区做点实事”。
巡河路上发现问题,志愿者们有一套成熟的处置流程。遇到河岸边的树倒下,就用河长APP上报给河长办和三防部门,请求紧急处置;看到排水口异常,就拍照发到网格群,由居委会向上反馈。
“截污工程以后,整个河道的河床从黑色变成黄色,就是说沙石已经铺满了整个河道,水质也变好了。”郭艳红在车陂涌旁生活了30多年,见证了河涌的改造变化。据天河区水务局介绍,这样的变化,源于多年来系统的治水行动。
车陂涌通过“四洗”行动,排查检查井1.1万余座、管道348公里,建成主干管网54公里、支管网47.6公里,完成流域内9个城中村截污纳管,整治流域598个问题排水口,实现排水单元达标建设33.65平方公里;清理“散乱污”企业2357家,拆除涉水违法建设338宗;大观净水厂2020年投产后,每天能多处理20万吨污水。
如今18.3公里的碧道串联起绿色空间,还获得了2024年度市级绿美碧带奖补遴选文化休闲带专项奖。
治水不止步,志愿者盼“幸福河湖”常伴
“接下来我们想增加巡河频率,多捡点垃圾,多观察水质。”旭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曾阿姨说。在她看来,巡河不仅能提升责任感和成就感,更是一种归属感。
志愿者们的努力,也成了“全民治水”的生动注脚。郭艳红介绍,社区还会组织“小河长”巡河活动,让孩子们学习治水知识、参与巡河:“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守护水环境的意识一代代传下去。”
治水行动从未停歇。天河区水务局也明确了下一步方向:天河区水务局将坚持水岸联动,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继续推动水质持续改善,加快流域内排水单元达标建设,高质量推进车陂涌“碧带”建设,努力实现“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愿景。
文|记者 孙牧 通讯员 穗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