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攻克了续航瓶颈问题。这一进展意味着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100公斤电池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特殊胶水”——碘离子,它在电池工作时能够自动填补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小缝隙,从而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学家则通过“柔性变身术”,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使电池具有极高的抗拉耐拽性能,并提升了电池储电能力86%。此外,清华大学科研团队采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增强了电极表面的“氟化物保护壳”,有效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确保了电池的安全和续航性能。
这些关键技术突破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预示着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也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