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十五运会开幕不足一个月,粤港澳三地首次携手承办的体育盛会即将拉开帷幕。作为重要赛区之一,广州正以饱满的热情,静候八方来客。保障如此规模的体育赛事绝非易事,而交通保障更是关键一环。为此,广州于10月15日正式发布赛事期间临时交通管理措施,包括设置专用车道、小客车“单双号”通行等,为赛会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确保赛事相关人员准时、高效抵达场馆,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底线要求,更直接关系到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形象与集体荣誉。正因如此,交通保障这一环节,绝不能、也不敢“掉链子”。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出台,是广州立足全局的审慎决策。
广州在制定这些措施时,注重平衡各方需求。仔细阅读《限行通告》,处处可见人性化考量: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正式通告将小客车每日限行的起止时间各缩短半小时、两个闭幕式当天不限行,尽量降低对市民生活的干扰。政策还为运送危重病人、孕妇等紧急就医车辆预留了陈述和申辩的空间,赋予了执行层面的必要弹性。这些调整,是政府部门倾听民意、寻求最大公约数的结果,其最终目的与市民的期盼高度一致——办好这届全运会,让四海宾朋看到一个“大气、从容、高效、温暖”的广州,这是属于每个市民、属于整座城市共同的集体荣誉。
日前,广东发布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文明倡议书,其中号召广大市民“畅行有序,文明交通”。全运会不只是运动员的赛场,更是整座城市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的“全方位出镜”。我们如何应对暂时的出行调整,如何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如何于细微处体现包容与礼让,都将构成外界对广州、对广东、对大湾区的直观印象。
一流的场馆设施是“硬实力”,而市民的文明举止是“软实力”。护航全运会,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东道主!让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用礼让与友善,擦亮广州“热情、友好、开放、有序”的城市名片。
(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