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21日,《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器械前沿科技与成果转化论坛》在广州举办。作为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的平行论坛,本次论坛设置八个分论坛,重点探讨医工融合与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与未来方向。
人口老龄化趋势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3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占比1/6,2050年这一群体规模预计达21亿(含4.26亿80岁以上老年人);我国老龄化进程同步加快,202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22%,标志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4亿。
在此国情背景下,我国民众对医疗器械服务的需求呈现两大核心特征:一是需求更趋多样化,除MRI、CT、超声等传统诊断器械外,植介入器械、药械协同诊疗器械等具备高附加值功能的新型器械需求显著增长;二是对服务水平要求提升,民众既关注医疗器械的诊疗效果,也重视其经济适用性。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在专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创新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研发已进入加速阶段,其中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尤为迅猛——2024年获批的三类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中,直接应用AI技术的产品占比约1/3。细分领域来看,医学影像AI医疗器械表现突出,2024年8月相关获批产品占同期AI医疗器械总量的77%,成为AI+医疗落地的核心赛道。
文、图|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科记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