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汕头港打造“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9月17日上午,汕头港广澳港区内,伴随着2艘5000吨级平板驳船与12台施工车辆同时鸣笛作业,沙石被倾泻入海,宣告总投资约114亿元的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项从2016年启动前期论证,历时近十年谋划的重大工程终于落地。
打通动脉:将汕头港建成国际一流港区
作为全国27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广东省5大主要港口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汕头港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其核心港区——广澳港区,凭借优越水深与区位,已成为粤东地区唯一核心港区与公共物流枢纽。
2017年,汕头引进招商局集团增资扩股汕头港,借助其业务网络和管理经验,推动广澳港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广澳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的53%提升至85%,外贸集装箱占比达99%。今年前8个月,广澳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6万标箱,同比增长4.5%。
然而,伴随业务持续拓展、船舶日益大型化以及汕头湾内港口功能转移,广澳港区亟需规模化、深水化升级以满足腹地经济发展需求。
据悉,广澳港区三期工程项目位于汕头濠江区,使用岸线2750米,陆域总面积约236万平方米。其核心建设内容包括2个10万吨级和1个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这将彻底解决“水浅”制约,使汕头港有能力停靠全球主流大型集装箱船,不再错失远洋航线机遇;同时建设7个2万至5万吨级通用泊位,精准承接从汕头湾内转移出来的散杂货业务,稳固本土腹地传统货源。
项目包含了广梅汕铁路汕头站至广澳港区铁路广澳站场陆域形成工程。这意味着,铁路线将直接铺到码头边上,实现集装箱“下船即上车”,通过密集的铁路网快速通达内陆腹地。
项目建成后,汕头港将从过去的“线路端点”,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辐射粤闽赣、联通粤港澳、对接‘海丝’”的国际一流港区,货物集聚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为汕头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坚实底气。
这一工程也是汕头构建大交通格局的关键拼图。根据《汕头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将成为汕头实现“15302出行交通圈”(即镇街15分钟进入高快速路系统,汕潮揭都市圈30分钟通勤,2小时畅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厦漳泉城市群)和“123快货物流圈”(即省内1天送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战略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
激活产业:助力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
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建成后,广澳港区货物年设计通过能力将跃升至1365万吨,集装箱年设计通过能力达230万标箱,有望显著缓解汕头港现有码头能力不足的瓶颈,有效降低粤东地区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为汕头港打造“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提供核心动能。
该项目中,3个专门为海上风电产业量身打造的风电专用泊位格外引人注目。据悉,汕头作为粤东海上风电基地核心,风能资源丰富,但风电叶片、塔筒等设备超大超重,运输曾是难题。专用泊位的建成,将彻底解决这一瓶颈,形成“前方码头出货、后方园区生产”的高效联动格局,为汕头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提供关键基础设施保障,助力“大风车”安全高效驶向深蓝。
同时,该项目也将助推汕头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试点,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并配合冷链物流体系,让汕头的优质水产品更快、更新鲜地送达全球餐桌。
广澳港区三期工程的建设,是汕头将港口功能从内湾向外海深水港转移战略的决胜一手,它将与疏港铁路、风电产业、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规划等深度融合,形成强大协同效应:一方面,该工程能够为中心城区减负,将港口的生产性功能迁移至外海,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为城市腾出宝贵的亲水空间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它为新城赋能,以广澳港区为核心,带动濠江区乃至整个汕头南岸的开发建设,吸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催生一座“以港促产、以产兴城”的滨海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