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首个全国科普月荔湾主会场暨第三届荔湾科普嘉年华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活动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由荔湾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荔湾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主办,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汇聚荔湾区30多家科普资源单位,现场集中50多个互动项目,打造了一场融合科技、中医、竞技、非遗、茶文化、老字号等多元科普盛宴。
科普市集热闹开启
活动现场设置了涉及多个领域的科普互动摊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淡水渔业展览中心)高级实验师杨婉玲和副研究员庞世勋带来了多个标本,有“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等,向市民科普鱼类知识,尤其是注意外来入侵物种。
摊位还有部分特别的标本,如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鼋(yuán)。鼋别名为癞头鼋、亚洲巨鳖、亚洲圆鳖、绿头鱼、兰团鱼。国际濒危等级为极危,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鼋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溪流的深潭中,喜欢水质清澈、水流缓慢的江河或水库深处。
鼋的体形大,吻突短于眶径。背甲青灰色至褐色,无斑;腹甲粉白色,无斑;四肢颜色与头颈相似。腹部胼胝体不超过5块。
庞世勋介绍,鼋在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被提到,“通天河老鼋”。但鼋在世界上存活了多少年还有待研究。
“十多年前,有渔民从肇庆广宁的山间小溪发现了鼋,后来一位个体户从渔民手中收了鼋。但个体户不懂如何饲养这些鼋,便联系了我们水产专家。”庞世勋说,十多年前,珠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对被发现的八只鼋展开研究。目前,除了有一只死亡的鼋被制作成展示标本外,另外七只都用作了人工保种繁殖研究。起初,研究人员也摸不透鼋的生活习性、孵化条件等,大概在近五年才有了孵化成果。
庞世勋表示:“目前,我国能发现野生鼋的机会很少。近五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孵化保种了两千多只鼋。去年曾把几十只人工培育鼋放生至野外溪流,希望不让鼋灭绝。”
现场还设置了中医药科技创新展示摊位,如采芝林药业“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汉潮中医研究”,敬修堂“二百年跌打风湿药物”“清代宫廷御药”等,呈现荔湾中医药产学研成果。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荔湾中心医院、荔湾区中医医院、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德联合口腔医院的名中医在现场义诊,部分医院带来了西关正骨、骨正筋柔功、西关助孕诊疗法等中医非遗技艺。
荔湾区应急管理局、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区分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荔湾分局、共青团荔湾区委员会、荔湾区妇联、荔湾区气象局等单位分别开展了防灾减灾、反诈、气象服务、十五运会志愿服务等内容。
立白科技集团带来了“立白”“立白小白白”“立白御品”“立白大师香氛”等名优产品,传播“健康幸福每一家”的理念。广州花卉研究中心金奖产品“小娇”“小王子”等惊艳亮相。
广州西关棋院、荔湾区青少年宫、软典信息科技、飞腾教育科技等带来了多个趣味互动项目。AI机器人象棋围棋对垒、3D速斗机甲和汽车模型竞技项目吸引了青少年关注。
科普课堂轮番登场
活动现场,10个科普互动课堂、科普秀和科普剧轮番上演。“大国工匠”“全国身边最美药师”、来自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的黄小龙带来了《家庭常用中药鉴别》科普互动课堂。
广东卫明眼视光研究院执行院长伍卫东带来的科普报告《近视防控,从我做起》,传授了爱眼护眼小妙招。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医生分别开展了《急性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及处理》和《体检发现肺部结节该怎么办》科普报告,讲授如何科学有效防治疾病。
来自荔湾区政务和数据局的工程师梁嘉浚带来科普宣讲《守护个人数据安全,共建数字安全防线》,号召保护个人数据安全,共筑数字安全未来。
荔湾区气象局工程师陈青云科普宣讲《党建引领下的荔湾气象科普与服务实践报告》,告诉大家气象服务是如何帮助人类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制定全面有效的科学、社会和生态学方面的规划和政策。
广东省云鼎柑普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健美带来了科普讲座《中国茶文化和健康饮茶》,告诉市民如何科学选茶和饮茶。
荔湾区青少年宫老师谢辉庭带来的科普秀表演《趣味怪“氮”》深受小朋友欢迎。
据悉,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荔湾区将陆续开展100多场科普活动,内容涵盖科创科教、健康、生态环保、非遗和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记者 马思泳(除署名外)
视频|记者 马思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