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45年的发展长河波澜壮阔,以改革开放为桨,以创新驱动为帆,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城市,正以“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创新发展双翼齐飞
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每28秒下线一台折叠屏手机、每分钟诞生一辆新能源车的“智造节奏”,深圳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强大韧性,45年来始终勇立潮头。
“十四五”期间,深圳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1.35万亿元,到2016年突破2万亿元,2021年跨越3万亿元,2024年达到3.68万亿元,“十四五”收官有望接近4万亿元。
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两年超过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迈入“万亿投资俱乐部”的一线城市;对外贸易连创佳绩,进出口总额问鼎内地城市之首、出口实现“32连冠”。
在深圳,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里集聚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密度居全国之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从华为三折叠手机,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再到大疆无人机,深圳已有59种产品位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一,239种产品位居全国市场份额第一。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深圳崛起。
民生为本幸福提质
8月,两位来深求职的毕业生收到小店老板13元退款和“欢迎来深圳,加油”的祝福,温暖全网。她们所住的“青年驿站”,是深圳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15天免费住宿点之一。城市的温度在细节中流露。深圳始终将人民幸福作为发展标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建设民生幸福标杆,打造城市文明典范。
百万学位建设自2020年实施,到2024年末,深圳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4万个,增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目前拥有高等教育学校17所,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三甲医院增至33家,千人床位数从“十三五”末的3.58张提高至2024年的4.48张。累计建成养老机构82家,拥有养老床位14385张。
“十四五”以来,深圳新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1.5万套(间)、供应分配37万套(间)。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123元、全国第三。
深圳通过“@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打造“指尖民生通道”,日均处理约4万件诉求,响应达分钟级。
重大工程筑基未来
展望“十五五”,深圳已经谋划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交通建设方面,侨城东路北延通道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30年底通车。该项目建成后,龙华至福田、南山出行时间将缩短15%-20%,有望进一步缓解福田、南山、龙华三区的交通拥堵。
低空经济领域,深圳计划到2026年底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低空经济将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十五五”期间,低空设施投资将达200亿元以上。
科技创新领域,深圳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创新,为40多家相关企业发放了首期近2亿元的“训力券”。计划到2027年,新增估值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营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
深圳步伐从未停歇。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深圳创新”,这座城市正在时代的长河中奔涌向前,迎接下一个五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