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携手,琼州海峡潮正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经验;台湾地区则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独具优势。琼州海峡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地。携手共进,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促进区域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共同应对挑战,为海峡两岸及海南地区的繁荣稳定注入新动力,让琼州海峡的潮涌更加澎湃,推动区域发展迈向新高度。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47年前的12月18日,小岗村契约墨迹未干,蛇口开山炮声犹在耳畔;47年后的同一天,海南自贸港将推开中国制度型开放最厚重的大门。
这扇门的开启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一跃”。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经党中央批准,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封关运作。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既是对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崇高致敬,更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与信心。
与海南自贸港一峡之隔的粤港澳大湾区,历经六年深耕,已崛起为全球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超级城市群,坐拥“广深港科技走廊”创新引擎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战略支点。
当自贸港的“零关税”政策遇见大湾区的“世界工厂”,海南的RCEP枢纽功能对接大湾区的科创辐射——两大国家战略的相向而行,正在南海之滨奏响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时代强音。
历史同源 战略同频
雷州半岛与海南岛隔琼州海峡相望,碧波之间,最窄处仅距离18公里。
地质学上,雷琼陆块本为一体,因远古地壳运动裂陷成今日格局——“隔海相望却地质同源”。火山岩民居、共有的冼夫人信仰、相似的八音艺术,至今诉说着琼雷文化区的深厚渊源。
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海南划归广东管辖,琼岛作为“粤之南陲”长达618年。直至1988年,为强化南海战略经营与经济腾飞,海南独立建省并成为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开启“琼粤兄弟省份”新篇章。
三十余载砥砺奋进,粤港澳大湾区夯实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根基,智能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海南则实现了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再到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跨越。
一个是以14万亿元GDP领跑的全球超级城市群,一个是承载最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命的战略平台,二者协同,潜力无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即对粤琼合作谋篇布局,广东省《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亦将琼粤协同发展列为重点。2023年6月,粤琼两省签署《推动广东海南相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确立推进飞地经济合作、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目标。
产业共振 破壁交融
战略引领的落地,藏在产业和企业双向奔赴的足迹里。
位于海南省海口国家高新区的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热火朝天,康佳(海南)装备生产基地、农夫山泉(海口)火山饮料有限公司等多个项目正加快建设。目前,产业园已完成投资8.6亿元,引入企业361家;落地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9亿元。
与此同时,广东—海口国家高新区双向孵化器揭牌,粤企合作建设的海南首个细胞工业化生产基地落地,深化粤琼生物医药产业合作。
在不久前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海南省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化在生物科技、教育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多领域的合作。而在历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上,粤企琼企的合作更是亮点纷呈。
位于广东湛江的广东威王集团有限公司,正是借力2021年首届消博会开启海南征程。该公司主营电饭煲、电热水壶、商用冷柜等电器,其中商用冷柜在琼业务尤为活跃。“得益于地缘优势,从湛江经徐闻港到海口,一个半小时车程加一小时轮渡即可抵达。”公司业务经理李建(化名)说,通过徐闻港,公司把生意在海南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可实现“当日发货、当日抵仓”。
像这样粤琼两地产业共赢的例子比比皆是。
“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地理位置邻近,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分析道,“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政策赋予其内销产品成本优势。大湾区企业可将研发与高端制造环节留在大湾区,而利用海南的加工增值政策,将部分生产环节布局海南,降低中间环节成本,实现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与协同降本。”
黄寅举例称,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产业可考虑部分加工环节在海南自贸港进行,利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降低中间环节产品成本,在大湾区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开展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充分利用海南生产制造的制度优势及大湾区的先进技术,共同稳固产业链。
他预计,封关后,随着制度完善,海南将持续吸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及航空、深海等特色产业集聚。
徐闻先行 双“星”握手
从广东到海南,徐闻港是至关重要的交通咽喉。
从海口遥望对岸,徐闻港车船如织,人货川流不息,无声诠释着粤琼两地的紧密联结。
“海南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突破点、先行区就在徐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强调,徐闻特别合作区在联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1年3月,广东发布《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将“支持研究与海南在徐闻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列为“重点政策事项清单”的首项。此后,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建设加速推进。该合作区以徐闻港为核心,规划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按照“整体统筹、区域聚焦、错位布局、协作联动”的工作思路,中远期将形成“一核引领、两轴带动、四片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未来3年至5年,将聚焦50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发展临港经济中心、中央商务区、滨海国际旅游示范带以及产城融合、先进制造、未来产业三大板块。
“琼州海峡是国家经略南海的战略通道,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发展的咽喉要道。”迟福林指出,港湾“相向发展”,首先要做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篇大文章。
“依托徐闻的地缘与资源优势,巨量的人流、物流在此交汇。”迟福林指出,在农业和海洋方面,广东和海南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海南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海洋经济总量和广东无法比拟,丰富的海洋资源也呼唤有实力的大湾区渔业企业深度开发,港湾携手发展海洋产业,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此外,迟福林建议,“港”“湾”要合力打造全球热带农业中心。海南、广东合作建立面向东盟的热带农产品采购、加工、交易基地。支持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将进口、加工、保鲜、包装、研发等业务布局在海南,支持广东农业研发机构参与共建南繁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等。
“徐闻港是海南90%以上生产生活物资和约30%旅客及往来车辆的进出岛主通道。徐闻拥有功能齐全的客货滚装码头和国家一类口岸,以及广阔土地资源和远低于大湾区及自贸港的人力成本,在此背景下,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将能够为海南自贸港连接国内广阔市场形成重要补足,成为琼粤联动中的关键衔接点。”黄寅预判,封关临近,势必会将一部分二线口岸进行前移。在这种机遇下,徐闻港作为对接海南自贸港的桥头堡,车辆、旅客、货物吞吐量有望进一步提高,而这些客流和货流的集聚,也将为广东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港湾“相向发展”是国家的战略性要求,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放大远不只这些。在迟福林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还应该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重要枢纽,合力做好以东盟为主体的RCEP开放合作这篇大文章,努力成为中国与东盟商品要素双向流动的大通道、要素高效配置的大平台。
海天之际,巨轮鸣笛启航。向内看,这是960万平方公里市场的机遇之门,向外看是RCEP区域大市场的蔚蓝征途——当“双星”闪耀南海,一个更开放的中国,正与世界共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