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广东,绿能产业科技成果有组织产业化迎来新里程碑。这意味着在广东这片热土上,绿能领域的科研成果将更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有组织的产业化推进,能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广东凭借其优越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为绿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将推动绿能产业在广东蓬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助力广东实现经济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初夏海陵,碧海蓝天,金乌闪耀。5月21日,“海洋通信导航遥感阳江联通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活动在阳江举行。据悉,该工作站由国家卫星定地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刘经南院士牵头创设,即将展开的12项战略合作涵盖深远海风电、红树林碳汇、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
刘经南院士在活动致辞中表示,阳江是海上风电的产业高地,也是突破海洋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的战略要地。“院士工作站将开展融合创新、自主研发、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他说,“共同推动智慧海洋防灾减灾、生态监测、海洋牧场管理等项目的实施,为阳江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据介绍,海洋通信导航遥感阳江联通院士工作站揭牌后,将依托院士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聚焦海洋科技前沿,构建一体化创新平台,开展深远海“通导遥智能PNT时空基准网络服务”研究,服务阳江和大湾区绿色发展。
揭牌活动期间,阳江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通信导航遥感阳江联通院士工作站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阳江联通则与各重点单位、企业签约达成11项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涵盖海上风电通导遥科创、绿能算力产业园、多边链柔性智能网箱、市主平台产业新空间、综合能源企业智能化转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多个海洋经济前沿领域。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立松表示,广东联通将发挥在工业、低空、海洋等创新领域的优势,以及智慧海洋军团先锋引领作用,以数字底座筑基、产业升级强链、创新生态聚能等三大工程具体落实好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技术成果高效落地。
“海洋通信导航遥感阳江联通院士工作站”落地广东,可谓“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赋能科技成果有组织产业化的又一座里程碑。
“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是“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相世界”的科技成果有组织产业化新型工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它由中国联通阳江市分公司、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等专注绿能产业科创服务的机构发起,由中外院士、绿能产业领军企业负责人、行业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代表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上见证揭牌,由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担任执行机构理事长单位。
“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的主要目标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有组织地推动科技成果在绿能产业中高效实现转移转化。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上,中外院士齐聚阳江、面向全球发布了《阳江倡议》,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深化国际技术合作等主张。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我仔细阅读了《阳江倡议》,我赞同其中的所有要点。”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是对《阳江倡议》第一时间的最佳回应,有助汇聚绿能产业高层次人才、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携手搭建绿能产业科技成果有组织产业化国际生态圈。
“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也是大湾区服务全国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的积极探索。它集科学前沿对话、科技创新成果供需匹配、产业与人才互促双强、城市新质生产力赋能等创新服务于一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全天候、全周期、全链条服务体系。2025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依托“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主办了海上风电科技成果跨国对接会,聚焦马来西亚科学院张纹通院士的“交叉轴风力涡轮机技术”,邀请海上风电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和国内专家与院士进行思想碰撞和技术切磋。有参会企业代表认为,“这项技术如能成功落地阳江并实现量产,有望大幅提升大湾区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为我国绿能产业提质升级注入全新动力。”
“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还有很强的国际化基因,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等框架下推进绿色发展合作的有力抓手。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1日,“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揭牌预热活动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向全球参会代表宣讲阳江绿色转型成果、阐释中国绿色发展智慧、展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科创合作精神。“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总统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秘书长田原表示,“中国坚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为纽带,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绿能产业科技创新的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的工作一步紧跟一步。
就在“海洋通信导航遥感阳江联通院士工作站”揭牌前几天,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举办了2025海上风电科学与技术研讨会。来自天南海北的海上风电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创新驱动·绿色未来:全球海上风电科技前沿与产业趋势”这一主题,一边分享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一边携手探索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新方向和新模式,目标就是促进海上风电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会上,浙江大学教授、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主任朱嵘华表示,当前海上风电发展面临各种挑战,包括风机大型化和深水施工技术亟待突破、深远海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需要开发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一道,以科技成果有组织产业化为抓手协同解决。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广东省海洋能源装备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永康则建议,要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点实验室资源、联合教育部门扩大本硕博培养指标,通过校企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待遇,更好地留住人才。
这次研讨会是“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一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的有机组织部分,也是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的一次绝佳预热。为了让系列活动和年度大会取得更多实效,“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总统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秘书长田原连续拜访王中林院士等能源领域顶尖科学家和相关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和系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三峡新能源、大唐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国际组织,以及有助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的法务、税务、金融、“走出去”等众多第三方服务机构,目的就是协同科技成果有组织产业化庞大生态系统里的方方面面,形成一股强大且持续的科技创新服务新动力。
“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将继续以绿能产业高层次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核心引擎,不断完善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字基础设施,争取早日形成‘顶尖人才—前沿技术—产业资本’的高效价值闭环。”田原说。
(本文图片由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