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全先生是中大学界的泰斗,他的离世令人痛惜。他学识渊博,涉足多个领域,被称为“杂家”,却在每一个领域都有着精深的造诣,堪称“宗师”。他的研究成果丰硕,为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的离去,是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探索和前进。他的名字将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学术领域的一座丰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4月23日,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哲学系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在广州逝世,享年99岁。消息传来,学界同行与后辈学人陷入悲痛之中,深切缅怀这位令人敬仰的前辈。
“李老的逝世对整个中国哲学界、哲学史界,对中山大学和哲学系都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他一生的道德文章相当圆满,我们会一直铭记他对中大哲学系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继承他的遗志,把哲学系推向新的高度。”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表示。
张伟介绍说,李锦全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推动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最早、最重要的一批开拓者。他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哲学系主任,带领中山大学较早地获批了中国哲学的博士点,并为我国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如今,他培养的许多弟子、再传弟子在国内各所高校十分活跃。
因为工作关系,张伟曾多次向李锦全当面请益。他清楚记得2017年编撰《李锦全文集》(10卷本)时,年逾九十的李老对出版社送来的每一卷清样仍进行细致校订。“他对学术的认真、执着,令人感佩。”张伟说。
去年,中大哲学系迎来百年系庆。李老一直心系哲学学科发展,他在系庆前特意向哲学系班子嘱咐,要加大力度鼓励中大文史哲学者在思想文化阵地和主流媒体发文、发声,“这也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很重要的工作”。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表示,他于1977年转承中国哲学教学工作,自此得到李锦全的呵护,让他有机会向前辈请教。他曾和李锦全有过多次艰苦的差旅经历,其中有一次萧萐父(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也参与其中,“回程走长江三峡,萧、李二师均为‘诗仙’,不时相与唱和,其乐融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认为,李锦全先生的学术特点是博通,他提倡并践行“博而后约,杂中求专”的主张,兼修文史哲,既善于哲学思辨,又饱含诗情画意。郭齐勇认为,李锦全堪称“一代宗师”——“教育、培养了两代杰出的学人,在广东、在全国影响了两代学者。”
郭齐勇进一步表示,李锦全的学术贡献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哲学思想史及其代表人物的内在矛盾,发掘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坚持文化自觉,强调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当代意义;建构中国哲学思想史学科范式;推动岭南文化思想史研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黎红雷是李锦全的第一位博士生。“很高兴能够跟着李老师,这影响了我的学术方向和学术研究。”黎红雷说,李老师是个儒学大家,在他的指引下自己系统学习了从古到今的儒家思想,如今他在学术界的“标签”正是企业儒学,即把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转化成现代企业的治理智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以“杂家”形容自己的导师李锦全。任剑涛介绍,李锦全出生在医生家庭,家里藏书不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文史、小说的习惯。从蒙学教育、到中学夯实知识基础,再到大学受到名家指点,初踏职业征途遇到大师指引,李锦全具备了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学人不多见的人生经历与宏富见识。
李锦全的学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回忆称:“李老师以文史哲兼通名闻中大,他在讲授时屡屡强调做学问一定要打通文史哲。每节课都是济济一堂,有很多人远道而来。”李老师上课时总是摇着一把大蒲扇,“他喜欢的是大蒲扇于无言间的轻摇曼摆”。
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海文心目中,李锦全有着“君子儒”的形象。“他不是社交场、名利场上的‘风派’,其居室一直挂着一副对联——‘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似天上云卷云舒’。他心灵深处的‘道法自然’,使他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敬爱以及社会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