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让“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深入人心。同时,完善分类设施,在社区、商场等场所设置清晰明确的垃圾分类标识和投放点,方便居民分类投放。还建立了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做得好的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督促整改。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南沙的垃圾分类工作,打造了城市管理新标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图/受访者提供
为检验生活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创建成效,部署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工作,近日,南沙区城市管理局分管领导带队前往南沙湾、南沙枢纽、庆盛枢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创建专项调研。三个镇(街)的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记者了解下,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中交蓝色海湾物业小区、珠江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6个示范点位,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等方式,全面检验示范区建设成效。调研显示,经过近三年的持续推进,南沙区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设施建设方面,中交蓝色海湾小区创新打造四类垃圾主题投放点,配套建设可回收资源中心;珠江街通过政企合作,全面优化南沙枢纽公共区域投放设施,区域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居民分类意识显著增强。数据显示,南沙湾东苑小区日均厨余垃圾量达178公斤,超出指标量3倍,居民精准投放率持续提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通过建立完善的分类引导、清运监管体系,成为校园垃圾分类的典范。
宣传创新成效突出。各示范区因地制宜,打造了主题公园、校园课堂、社区互动设施等特色宣传阵地,形成“百步见宣导”的立体传播网络。“厨余称重积分”“校园分类达人赛”等创新活动,让垃圾分类变得生动有趣。
据悉,今年是《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调研组强调,要重点抓好“五个再”工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督机制;二是提升技术水平,推广智能分类设备;三是深化成果巩固,创新工作机制;四是普及宣传培训,打造“四有模式”;五是加快经验推广,形成南沙特色。
据悉,南沙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压实责任、创新举措,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沙经验”,助力“无废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