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上,中国家电展现出十足信心。中国家电企业深知,唯有做好自己的事,提升产品质量与创新能力,才能赢得市场认可。他们专注于技术研发,不断推出智能化、绿色化的家电产品,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在广交会上,优质的家电产品吸引众多海外客商驻足。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自身实力的笃定。让世界“用脚投票”,就是凭借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份额,展现中国家电的强大魅力与竞争力,推动中国家电行业迈向更高台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第137届广交会于4月15日在广州如约开幕。在美国挑起“关税战”的风高浪急之下,广交会这艘外贸巨轮的航向备受外界瞩目。其中,占据核心展区的家电企业,正在直面这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一直以来,家电企业都是中国制造的出口主力军。2024年,中国家电行业全年家用电器出口数量达448144万台,比上年增长20.8%。截至目前,中国家电出口额已连续12个月同比增长。
“参展没有特别调整”“长期影响小”,这是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交会家电外贸人员口中听到的高频回答。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在广交会探展后告诉记者,不同家电企业受到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应对信心。“尽管短期中美贸易上会有一些波动,但中长期中国供应链韧性和创新能力仍难以替代”。
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比起被动应对关税壁垒,更重要的是用过硬的产品破除海外消费者的认知壁垒。记者发现,面对不确定的贸易环境,中国家电企业更加聚焦真实需求,脚踏实地地进行产品创新,让消费者“用脚投票”,实现不战而胜的外贸突破。
关税风暴下
中国家电凭实力“破壁”
从洞察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到海外建设生产基地实现制造本地化,再到发力体育营销提高全球品牌知名度,这些案例无不体现出中国家电对海外市场的积极拓展。当前,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国;对于美的、海尔和海信等家电龙头,海外收入已经占据其家电业务收入的四成以上。
4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中美贸易展开激烈博弈。国内家电企业面临的出口成本压力陡增,这对企业的全球化无疑是一场短期阵痛。
在此次关税政策背景下举办的第137届广交会,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家电企业应对策略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广交会现场,“做好自己的事”,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真实写照。外贸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大多数家电企业的展示策略和推广思路。走进美的展位,产品根据不同气候类型来展示。美的家用空调市场推广代表朱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聚焦全气候、全场景、全屋维度,在展示上更加强调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的匹配。
为了满足全球最大范围的家庭需求,美的瞄准全球大众最关注的两大共性需求,即耐用可靠和环保节能不断创新,再针对不同气候类型下的细分场景去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如针对中东和非洲的炎热高温环境,研发出极速制冷技术;针对欧美部分区域的严酷低温环境,推出突破传统热泵限制的高能效热泵解决方案。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关税大棒”打不垮过硬的产品竞争力。
朱女士特别提到,全世界平均每两台空调就有一台压缩机来自美的,每四台变频空调就有一台为美的制造,这让美的掌握了更庞大的空调运行控制数据量。随着AI家电成为全球趋势,美的深耕全球市场积累的数据,也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全球千亿级的运行控制数据与用户习惯的匹配,才能把AI训练得更加精准。”朱女士强调,美的现场展出的一款搭载AI技术的空调,能根据房间大小、人数多少、墙体厚度和日晒强度等变量来预测及控制参数,满足“千人千面”的细分需求。
另一家白电龙头海尔展出的产品,也展现了对市场需求的深入洞察。海尔展出的一款面向欧洲市场的冰箱采用了三门大容积的设计,既提高了能效,又便利了使用。海尔制冷海外营销总监字家云告诉记者,欧洲本土的冰箱品牌多采用两门设计,三门设计则是由海尔首创,推向市场后受到当地消费者青睐。
“目前我们在欧洲市场多门冰箱的市场份额冲到了第一,在西班牙和波兰等国能占据六成以上的市场。”字家云表示,量身打造的多门设计,让当地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更高溢价,产品价格比行业均价要高出40%。
新兴市场突围
了解需求是新生意“敲门砖”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促使中国家电企业主动调整出口战略。中国家电抓住海外新兴市场增长点以规避国际贸易壁垒,龙头企业也进一步完善在海外新兴市场的生产基地布局,提高供应链韧性。
海信在全球拥有30个研发中心、36个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海信国际营销公司助理副总裁毕强告诉记者:“通过产能的全球化布局,我们可以灵活应对全球供应链短期内的扰动,将其对公司海外整体布局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高士旺看来,本届广交会对于展现中国制造韧性和适应性具有特殊意义。“短期内,企业仍在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包括海外产能布局、拓展新兴市场等;但从长期来看,其他国家很难建成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工业配套体系,企业也很难形成持续创新的内在驱动。”
高士旺表示,企业创新的外部驱动源于外在的环境压力,例如不确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内在驱动是指企业自发地创新。中国家电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对市场的吸引力,面对需求的技术迭代更敏捷,人才体系建设更完备,因此自主创新动力更足。
当前,作为家电企业出海的重要平台,广交会也将新兴市场从替代选项升级为核心战略。第137届广交会的数据显示,预注册的境外采购商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高达72%,金砖国家占27.4%,RCEP成员国占11.7%,中东国家占14.3%。
近年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出口的必选项,但开拓新市场绝非易事。“先是要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再是要提升供应链效率。”毕强表示,海信持续进行体育营销,冠名国际化赛事和队伍,就是希望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同时新兴国家渠道复杂且分散,他们也进一步优化物流和售后体系确保高效性。
拓展新兴市场成败的关键,还是回归到需求上。
“如果你不了解当地需求的话,其实是举步维艰的,这是最基本的基础。”毕强认为,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利用技术创新来满足需求,配合体育营销带来的品牌认知度提升,才能推动产品结构高端化,驱动新兴市场业务持续增长。海信现场展出了全球首台RGB三色的Mini LED产品,以显示技术创新满足居家观赛需求。
字家云表示:“在刚切入市场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常规的产品来满足当地的基本需求,先了解市场,再慢慢走出差异化路线。”她介绍,根据每个市场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研发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也是海尔一以贯之的做法。
“发力新兴市场,是挺有挑战性的事情。”高士旺坦言,新兴市场的消费力和商业环境与传统欧美市场差异不小,需要调整产品研发和销售策略,降本增效,使其适应本土市场。“在企业尚未大规模进入的国家和地区,若能通过需求洞察,进行差异化竞争,对企业发展也是很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