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启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新征程意义重大。保育植物达 6500 余种,这彰显了对生物多样性的高度重视。国家植物园成为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典范,一方面,在城市中营造出绿色生态空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植物的魅力,提升生活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精心保育众多植物物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推动科学研究与教育发展。“城园融合”模式将城市与植物园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多赢,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牧 通讯员 林园轩
图/通讯员提供
4月1日上午,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区、园、点”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成功召开。自202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以来,广州市创造性地提出让植物园“走出园”“融入城”,全力积极推动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活动现场为第一批通过验收的39个生态科普宣教点举行了授牌仪式。
会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近三年来,“北-中-南”3片(5个)迁地保护示范区、26个专类植物展示园和119个生态科普宣教点确认选址,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云溪植物园和云萝植物园、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建成,第一批39个生态科普宣教点经专家评估验收合格,累计开展科普宣教活动2500余次,受众总计达500多万人次。目前广州已初步构建空间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园融合体系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广州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区、园、点”保育植物6500余种(品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84种。这些植物资源基本覆盖广州本土珍稀植物、重要迁地保育目标植物、特色农作物、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生态资源植物等,广泛体现岭南特色,与华南国家植物园实现植物资源互补的同时,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科学和美的享受。
广州市副市长胡浩强调,广州推进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要对准民生民心,以广州具体实际和民众需要为出发点,结合绿美社区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不断推动植物园“走出园”“融入城”,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态产品;同时要以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区、园、点”建设为抓手,继续挖掘有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项目加入城园融合体系,不断丰富和创新科普活动、自然教育课程,提升全民自然科学素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讲好岭南植物故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广州样板”。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系统总结了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明确了后续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为持续推进城园融合体系建设提供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