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聚之际,王蒙、谢冕、梁晓声等齐聚,共话副刊“民间温度”。他们以深邃的目光和真挚的情感,探讨副刊在传递民间声音、反映社会百态方面的重要作用。副刊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民间的角落,让那些被忽视的故事和情感得以展现。这些文化大家们深知,副刊是连接民众与文化的桥梁,通过文字的力量,能凝聚起民间的温暖与力量。他们的对话,不仅是对副刊价值的重新审视,更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副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3月31日,“‘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围绕《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的传承与发展展开座谈,并一同见证“夜光杯”新书《自有夜珠来:〈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选粹》的发布。
创刊于1946年5月1日的“夜光杯”,将于今年迎来79岁的生日。91岁的人民艺术家、“夜光杯”作者王蒙特地为座谈会录制了祝贺视频。他说:“‘夜光杯’非常纯真、诚恳,同时有民间性,和实际生活、老百姓打成一片,还有健康、和善和友爱的精神,使人读了有幸福感、轻松感。”
著名作家谢冕、丁振海、张宝林、叶稚珊、梁晓声、吴霜、郭运德、吉狄马加、李泓冰、梁鸿鹰、刘汉俊、徐可、陈仓、乔叶、李晓东、陈佳勇、甫跃辉以及入选百篇优秀作品的“夜光杯”作者代表张艳、张志豪等参加了座谈会。
“我给‘夜光杯’写稿几十年了。一开始是编辑约,我就写;后来编辑不约,我也写。”93岁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说,“夜光杯”一定会越办越好。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表示,希望“夜光杯”更接近民间,接近市民生活,成为大家的阅读朋友。
“夜光杯”马来西亚作者张志豪坦言,“夜光杯”是多元的,这里不仅有百姓的故事,也是高尚的文学。陈佳勇从小就看“夜光杯”,长大后也成了“夜光杯”的作者,在他看来,“夜光杯”就是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群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