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冷遇。汽车制造商因成本上升等原因,并未急于将生产转移至美国,这显示其关税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欧盟对美国科技巨头展开酝酿反制行动,旨在维护自身产业利益和市场秩序。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国际经济格局中各方对于利益平衡的追求。欧盟的反制举措也表明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正在不断升级,各方需更加审慎地处理贸易关系,以避免对全球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
财联社3月28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所有不在美国本土制造的汽车及特定汽车零部件加征最高25%的关税,该措施自4月2日起生效。特朗普预测,新关税将促使汽车制造商将生产和供应链转移到美国。他强调,在美国生产的汽车将不受关税影响,并认为这将促进汽车工业的增长。
然而,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表示,尽管面临关税威胁带来的成本和混乱,汽车制造商并不打算立即建造新工厂。部分原因是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不确定性。此外,面对美国即将实施的汽车关税及“对等关税”威胁,多个经济体已准备采取反击措施。
欧洲媒体报导,欧盟正在考虑使用更强力的反胁迫工具进行反击。欧盟的反击措施可能包括限制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知识产权,并可能限制马斯克的“星链”卫星获取政府合同。欧盟外交官指出,服务业是美国的软肋,尽管美国对欧盟的商品贸易存在逆差,但在服务贸易上却有顺差。欧盟也在准备在商品贸易方面进行反击,若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欧盟可能会对更多美国商品征收关税,包括飞机、化工品和医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