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全力保障十五运水环境,全民参与是关键。市民积极投身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为水环境改善贡献力量。同时,科技护航作用显著。利用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水质变化,精准施策。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体生态系统,提升自净能力。研发的新型水处理工艺,高效去除污染物,确保水质达标。全民与科技携手,让广州的水环境持续向好,为十五运提供清澈、优美的水域环境,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晗越 通讯员 穗河轩
图/通讯员提供(除署名外)
3月22日至28日是中国水周。28日下午,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为迎接2025年底即将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本次活动以“喜迎全运会 共筑清水梦”为主题,正式启动了2025年度广州市全民治水志愿巡河行动,为全运会举办提供高质量水环境保障。
志愿先锋保障十五运水环境
活动中,来自社会各界的银发河长、巾帼河长、小河长等7支志愿巡河队伍获得授旗,广州市退伍军人——红棉老兵代表的志愿者团队还获颁“河长聘书”,表扬其退役不褪色的护水担当。据了解,自2024年11月以来,由中英保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组成的"老兵河长"志愿者团队,已出动志愿者100余人次,开展河涌制度化、常态化巡查,充分展现了退役军人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先锋作用。
“市桥河是我们番禺人的母亲河,我们在那里开展志愿巡河活动已经快5年了,作为一名曾经在海军服役的退伍老兵,我对水环境有着更深的情感,对水质情况的判断也更敏锐。为了更好地参与巡河活动,我们志愿者团队还集资购买了两条船用于日常的巡逻,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进来。”来自番禺区志愿巡河队伍的红棉老兵代表张玉堂表示。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5年全民治水精品项目,包括《一起来巡河共筑清水梦》行动方案及广州市首批水科普研学路线,有白云区滨江生活综合体验、花都区城市湿地综合利用、南沙区近海水生态等,海珠区河长办详细介绍了研学路线的生态与教育价值。
创新天眼监护河湖健康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获授“天眼巡河科技护水技术支持单位”牌匾,来自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向参与活动的市民介绍了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在水环境治理和监管当中的应用与前景,当前,广州已依托位于荔湾、天河、南沙等区域的11个无人机基站,实现了对十五运场馆周边33条重点河涌的常态化巡检和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
据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专家舒思京博士介绍,通过无人机搭载的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技术,广州市正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络,深度支撑河长制监管。通过覆盖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固定基站和灵活机动的无人机飞手,河长办能够全天候对重点河段开展针对性的巡查,除了能够智能识别水面异常、沿岸环境异常以外,还能通过光谱设备远距离测量水体的氮、磷等污染元素的含量,以往,这一工作通常需要人工巡查取样后交由实验室检测。
据介绍,目前广州的无人机智慧巡检水平在全省处于先行地位,后续将继续深度融合现有的信息化平台,构建全覆盖、全天候、全要素的数字化智能河道监测感知网络。
全民参与凝聚全运力量
在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主会场外,多达20个主题展位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活动。市民可通过“共筑清水梦”小程序参与河湖点亮打卡,集章兑换礼品。治水成果展、趣味问答、科技体验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河长制工作。广州协和学校学生表演的舞台剧《我是民间小河长》、银发河长与青年歌手联唱的《清水如许》等节目,以艺术形式将护水理念传递到了现场的每一位市民心中。
广州市天河区外国语学校师生还从校园实践的角度出发,展示了青年人的治水成果。据了解,该校学生杨思远完成的《广东省主要城市2008-2017年水资源利用分析》一文,通过数据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2025年是全运年,广州赛区将承办两场开幕式,以及近40%的十五运会竞体项目,广州将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特别将“绿色”放在首位,以水为墨,以碧道碧带为笔,在云山珠水间绘写美丽中国的广州答卷,展现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美丽岭南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