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一个名为堤头村的古老村落,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流深的美丽蜕变。村民们用双手编织乡村振兴的梦想,以行动诠释共建共享的理念,让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堤头村,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活跃在村头巷尾。这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村里最动人的风景。
“大家一有空就相约打扫,看着村子越来越美,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村民林丽琴(琴姨)一边清扫落叶,一边笑着说道。她的身后,几位老人正仔细擦拭健身器材;不远处,志愿者弯腰清扫着祠堂门前的空地。这幅生动的画面,正是堤头村乡风文明建设最真实的写照。

“‘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我们通过理论宣讲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名固定成员。”堤头村两委委员谢玉芬介绍。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志愿服务已成为堤头村的新风尚,见证着村民从“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身份转变。
当夜幕降临,堤头村的另一个舞台悄然开启。村中的文化广场与祠堂渐渐热闹起来。白天还穿着马甲的志愿者,此刻“化身”为乡村的歌者与舞者。老人们围坐对弈,妇女们随乐起舞,孩子们在健身区嬉戏玩耍,处处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息。

除了是志愿服务的主力,林丽琴还是村里公认的“文艺能手”。“现在我们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家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她感慨道,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邻里感情,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漫步今日的堤头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随处可见。林厝池片区经过精心改造,古树与碧水相映成趣,传统民居修旧如旧,现代设施巧妙融入,既保留了乡村的古韵,又注入了时代的活力。“这个片区的改造提升,村民们自筹资金140万元,村集体投入40多万元,真正体现了共建共享的理念。”谢玉芬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近年来,堤头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各类理事会、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等举措,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村里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批民生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为难得的是,在这个拥有八个姓氏的村庄里,不同宗族的村民们始终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社区的凝聚力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建设中不断增强。那座始建于1950年的八德公祠,经过精心修缮后,已成为集文化传承、村民议事、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它静默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团结、包容与进步。



设立在村的老年大学堤头村分校,以普法教育、休闲娱乐、养生保健、银发圆梦等充实办学功能,常态化开展教学,真正让村里的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学有所获。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听取村民意见,凝聚各方力量,推动老厝片区的微改造,引入特色商业,既保留乡村特色,又促进村民增收。”谈及未来,谢玉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从环境整治到文化繁荣,从基础设施完善到产业发展,堤头村的村民们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执笔绘制着“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图景。他们要让自己的家乡,成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典范,展现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胡泉 林洁
执行统筹|魏琴
视频统筹|林桂炎
运营统筹|郑宗敏
拍摄|黄城栋 林桂炎
视频文案|魏琴
文 | 曾柯权 黄铁安
剪辑|王炯勋
包装|余梓涛
题字|蒋述卓
出品|羊城晚报大美岭南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