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来自不同城市,就像一座流动的桥,连接粤港澳。”在珠海完成十五运会跨境公路自行车比赛志愿服务后,澳门籍志愿者梁海琳如是感叹。当天,选手们骑行穿越广东、香港、澳门,过程中三地志愿者接力服务,如同“小海豚”(十五运会志愿者昵称)跃动大湾区。

梁海琳的主观感受,在一个个真实故事里得到印证:妈妈刘永欢在澳门、女儿王璞琛在广州,母女都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十五运会;姐姐曾舒琪在深圳、弟弟曾亦轩在广州,姐弟俩都是“小海豚”……在这届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上,一家人在不同城市、不同岗位,同时服务赛事的例子,不胜枚举。
看似巧合的现象,实则是粤港澳大湾区交流融合愈发紧密的生动写照。就像曾舒琪说的,“感觉港澳离我们更近了,我们都是一家人”。
官方数据显示,广东赛区赛会志愿者招募吸引了720名港澳台及外籍青年报名,最终录用了321名香港籍青年、27名澳门籍青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赛区志愿者的报名人数超过3万,年龄覆盖15岁至85岁,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志愿者活动。

看到港澳民众对十五运会志愿服务表现出极高热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傅承哲认为,粤港澳共同承办十五运会,让港澳民众受到鼓舞,参与感、体验感更加强烈。他表示,志愿者的积极反馈恰好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大家通过这次盛会,真真切切看到大湾区融合发展态势。”
筹备过程中,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志愿组织部门,通过交流培训、观摩学习、资讯共用等多种方式,推动了三地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比如,广东赛区创新增设“港澳联络服务”志愿者岗位,专门协助做好涉港澳的协调、联络和礼宾接待等工作;香港赛区今年3月份就派员参与广东赛区为志愿者骨干成员举办的培训班,向经验丰富的广东志愿者培训团队取经;澳门赛区多次前往广东实地考察志愿者岗位设置、服务流程与现场管理方式。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和志愿服务部副部长王浩认为,粤港澳三地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促进区域融合、增进青年交流,不仅为赛会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探索符合湾区特色的志愿服务协同发展路径,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从开幕式的“气氛组”,到沿途指引的“方向标”,赛场内外,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志愿者的存在。傅承哲指出,这也体现了志愿服务的特点,“虽说它不一定是最受瞩目的,但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家都能感受到、体会到,产生的幸福感会夯实制度的社会基础。”

正如刘永欢所言,自己与女儿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不同地方,齐心协力做好同一件事的感觉很美妙,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以后回想起来,会是我们共同美好的记忆。”
傅承哲观察到,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三地民众交流的舞台,大家在志愿协作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从而达成共识。“而这些共识,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傅承哲觉得,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十五运会志愿服务的“溢出效应”未来会扩散到其他领域,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总统筹 | 孙璇 胡泉
统筹 | 林洁 董柳
文字 | 记者 鄢敏
图片 | 羊城晚报资料图
视频|记者 张瑞柠 鄢敏 蔡嘉鸿 梁喻 麦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