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根系深,
邀你同唱共欢吟,
开口一唱心花放,
蕉岭山水尽佳音……
梅州的山歌,从山中来,带着涓涓山泉,滋润着千年的客家文明。

蕉岭县,梅州东北部的一座山城,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山与歌的呼应,让这座小城充满了神秘与神奇,围楼建筑,农耕文明,饮食文化,长寿乡的独特魅力,在这里绽放异彩。

汤奶奶,高思的一位94岁老人家,家住泉水桥旁边。一位一生养育了7个孩子的母亲。“我的故事啊,如果我会写字,两本书都写不完!”
一位山里人,一个农家妇女,她能有什么故事。她的人生感叹,一时把大家吓得回不过神来。
这一天,汤奶奶身穿一件非常鲜艳的上衣,一朵朵小花,一片片绿叶,这哪像一位老人家,简直就是一个大姑娘。头上戴着一顶鸭舌帽,㧜着一条花色艳丽的围巾,里面还围着一条白色的毛巾。一张红润羞涩的脸,一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判断,或者是形,或者是神,你都不会相信,站在你面前的这位“大姑娘”,已经94岁了。

“让我先放松一下,不行,我又忘了歌词……”
“我想坐在凳子上,这样自然一点……”
“我还是站起来唱吧……”
“我开始唱了,可以了……”
老人家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镜头,显得特别的害羞,十足的一位可爱极了的山里姑娘的味道。
泉水桥下的泉水,沽沽地从石缝里冒岀来,初夏的高思,已经很闷热,但站在小溪边,看到如此可爱的汤奶奶,只有一个感觉:这里的人长寿的基因,并不是吃出来的,是从山里长岀来的,是千年不绝的山竹子,是高思如锅的风水宝地里藏着的精气神。
“等郎来……等郎来……”唱唱停停,停停唱唱,山歌从老人家颤巍巍的嘴里流岀来,正像山泉躲躲闪闪漾出来的模样。老人说,自己会唱很多原汁原味的山歌,今天太紧张(人生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唱歌”。“同志,你留下来,我慢慢告诉你我的故事……”老人家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一双又大又结实有力的手,能感觉到老人家生命的力量和心中隐藏着唱不完的山歌。
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这段视频录了下来。午后的高思,真如进来时看到的广告词:因为高思,所以相思。
八十八弯的山路,路遥水长,情更长。一位老人,一座眼前的山,蕉岭,如蕉的山,如人的岭,在接下来的山歌故事里,所有的精彩都有了生动的注脚。
“……星子传说千年亮,
学堂童声绕栋梁,
古调新声齐绽放,
山歌声声漫山岗……”
蕉岭县文化馆的古琴老师,站在龙潭瀑布前,引领年轻人唱山歌,“一线天”就像一串玉珠,从天而降,大珠小珠落玉盘,漾起一阵又一阵涟漪,水气歌韵,人声水声,甜美醉人。

“梅州客家山歌不仅是音乐瑰宝,更是客家人千年迁徙史与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来到著名古村落南磜镇石寨,看到刚被洪水冲毁的一片废墟,只剩下一堵破墙壁,像一位刚烈的石寨先人,不禁让人联想到““蕉岭版大三巴牌坊”。可惜!可惜!
“阿婆纺纱讲旧事,
夏蝉鸣树稻花播,
冬酿米酒香飘远,
堂前灯笼照祥和……”
时已至晚,石寨的路灯稀稀疏疏地亮了起来。当地的几位村民,临时组成一个三人乐队,在手机照着光照下,一个拉着二胡,一个拿着歌词,歌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山歌王”,非常用心地给我们唱起了山歌……

听不懂,但能感受。这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过去来这里的游客一批接一批。现在洪水冲毁了方楼,幸好还有山歌……”
我在感叹:这里应该是先有山歌,然后才有了500年的方楼。在这山里头,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山歌才是灵魂的种子。
“现在唱山歌的人不多。爱唱的大多是老人家。”

在南磜镇南磜村观察第门口广场,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唱起山歌来,一发不可收拾。一男一女,一会儿合唱,一会儿对唱,唱了山歌,又唱流行歌。古琴老师还现场教大家学唱山歌。
“蕉岭人有灵性,山歌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不论在乐干村,还是在蕉岭县菜市场,一说起山歌,就有人呼应几声。读小学的孩子,买小狗的阿姨,鱼档前的姑娘……他们就算是说一段客家话,都抑扬顿挫,如山泉细涓,那半懂不懂的语速里,客家人的热情与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之美。

“蕉岭细伢忒精灵,
祖辈童谣唱不停。
客家声韵嘴边转,
溪山回荡山歌情……”
山是客家人的“围屋”,歌是客家人的“心灵”。这是一个族群的“历史渊源”,是大地上绽放岀来的一朵奇葩。
夜色朦胧中,一群孩子,举着火把,奔跑在蕉岭的山脚下,石窟河畔,流水潺潺,天、地、人之间一起呼应:
歌谣的种子!会在梦里——
顶开泥巴,发芽,拔节……
所有的事物皆向山而茂盛,依河而文明……

视频编导、文本、拍摄|记者 邓勃
剪辑|记者 方浩 邓鼎园
题字|何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