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横跨粤港澳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首次穿越深港的马拉松比赛、运动员首次在高速竞技状态下“无感通关”……十五运会期间,多项跨境赛事实现了“历史首次”,这些开创性举措给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作为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十五运会举办过程如何体现“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围绕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
盛会促体制机制改革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十五运会给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为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带来哪些利好?
郑永年:这次全运会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抓手。为了全运会顺利举办,粤港澳三地在很多方面做了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各种规则的衔接、机制的对接。
全运会是一次机遇,明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深圳举办也是一次机遇。习近平总书记11月视察广东时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来说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认为,粤港澳要抓住每一次机遇,继续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使我们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再上一个台阶。
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下,粤港澳大湾区有强大的中央政府协调,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大市场。如今,大湾区居民交流往来越来越方便,通过全运会或者APEC等机遇,大湾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定能建设一个共同的大市场。
十五运会证明融合不难
羊城晚报:十五运会是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的全运会,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如何助推进一步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郑永年:以前有人说,大湾区“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好像融合起来比较困难。这次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全运会,证明实际上融合并不难。
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统一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裁判规则、运动员守则等在内的体育规则。香港和澳门的运动员来内地比赛,内地运动员去香港、澳门比赛,都适用同样的比赛规则,完全可以对接,没有什么难度。
加快构建湾区共同市场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加快推进共同市场建设?
郑永年:共同市场需要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统一。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先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四大合作平台的规则先统一起来,比如采用港澳的规则。
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市场一旦形成,其辐射能量能提升好几个级别,不仅可以向北部、向周边省份辐射,甚至可以辐射到东南亚。
现在我们提倡建设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中国方面提出,愿探讨面向东盟国家实施单边开放等举措。一旦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市场形成,就可以把能量辐射、扩散至整个东盟,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市场。
这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尽管操作起来有一定挑战,但完全有可能实现。更大规模的市场、共同的规则,对大家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高水平开放往前推进共同市场建设。这方面的努力包括:第一个层面是奉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比如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合作机制等;第二个层面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和世界上先进的规则接轨;第三个层面是自主的单边开放。
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