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记者 刘颖颖 通讯员 陈子滢 刘山青 张源泉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赛事全面展开,“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理念持续升温。赛场内外,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健身行列,希望借十五运会氛围开启“健康生活模式”。
不少“零基础”健身者也有疑问:应该选择什么运动?怎样才能既不伤身又有效果?运动前后到底该怎么吃才不会“白练”?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宋斌为大家制定了一份“新手友好型”运动指南。
选择关节友好型运动
快走、游泳、固定自行车等属于低强度有氧运动;靠墙静蹲、臀桥、平板支撑等则属于无氧力量训练。两者结合,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固定自行车)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45分钟。这类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对膝、髋关节冲击较小(尤其是游泳,属于“零冲击”运动),技术难度也较低,适合作为基础训练或大体重人群的入门运动。若运动后关节无酸胀感,可适当增加1次;若出现轻微不适,则应减少频率或缩短时长。
力量训练(如靠墙静蹲、臀桥、平板支撑)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选择1—2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组,每组坚持20—30秒。力量训练的关键是增强肌肉力量,为关节提供更好的支撑。但肌肉修复需要时间,过于频繁的训练易导致疲劳,反而增加关节负担。建议两次训练间隔1—2天。
宋斌提醒,所有运动都应以“关节无疼痛”为前提。若运动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立即停止并调整方案——这是关节健康管理的核心原则。
为何有些人越练越胖?
科学、规律的锻炼能增强肌肉、改善体态,但若忽视饮食管理,体脂率可能居高不下,肌肉线条被掩盖,效果大打折扣。体态的改善需兼顾“肌肉力量”与“合理体脂”。体脂过高时,即使练出肌肉,也会被脂肪覆盖;同时,额外体重会加重关节负荷——每增重1公斤,膝关节需多承受约4公斤压力,反而不利于姿态调整。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越练越胖”?其实,本质原因是“摄入热量>消耗热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运动后食欲增强:高强度运动后能量消耗大,饥饿感更明显。若此时大量摄入高油高糖食物(如奶茶、炸鸡),摄入热量可能是运动消耗的2—3倍。
——补偿心理:不少人会想“我今天练得这么辛苦,多吃点没关系”。比如跑步30分钟消耗约200大卡,但喝一杯奶茶摄入约350大卡,长期如此自然导致体重上升。
——运动方式不当:只做力量训练而缺乏有氧运动,会让体脂下降缓慢。加上肌肉体积增加,容易产生“练壮了”的错觉。
健身是改善体态的利器,但若想控制体重、提升线条,必须结合饮食管理。“管住嘴”与“迈开腿”同样重要,制造热量缺口才是关键。
热身与拉伸不可或缺
运动前为什么要热身?是为了让身体“预热”和“启动”。充分的热身能提升心率,为剧烈运动作准备,保障心脑、肌肉和关节的氧供,避免运动中出现头晕、痉挛等意外;激活肌肉,减少因肌肉反应迟钝导致的“发力错误”,降低关节负荷;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关节液分泌,润滑软骨,减少摩擦。
运动后为什么要拉伸?核心作用是“帮助身体恢复,保护柔韧性”。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减少乳酸堆积导致的酸痛;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缓解肌肉僵硬,避免活动受限(如髋关节僵硬)影响姿态;降低运动后受伤风险,让肌肉恢复弹性,减少抽筋、拉伤等意外,同时保持关节灵活性,预防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