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瑜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11月7日至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在珠海举行。赛事设男子、女子个人赛及个人计时赛四个小项,起终点均位于珠海博物馆(珠海规划展览馆)前。三天赛程贯穿城市核心区域,骑手们在飞驰中穿越滨海绿道与城市街区。
其中,11月8日举行的男子个人赛首次实现跨境骑行,231.8公里的赛道刷新全运会历史最长纪录。三天的比赛不仅是竞技的较量,更是城市形象的集中呈现。飞驰的车轮划过赛道,也在珠海的城市版图上勾勒出未来动能的走向,骑行已然成为珠海表达城市愿景的方式之一。

“我们希望借助十五运会的契机,把骑行从专业竞技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闵云童表示。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珠海正联动港澳,推动大湾区骑行赛事体系化发展,探索从“赛事热度”向“城市动能”的持续转化。骑行,不再只是运动,更成为珠海的文化符号与城市标识。
在不少人眼中,自行车赛事是专业选手的舞台,热闹一阵便归于沉寂。但在闵云童看来,它更像是“低碳版F1”——背后是车队协同、赛事组织、交通保障、后勤服务与装备制造的系统支撑。它撬动的不只是观赛热情,更是城市产业链与活力的整体跃迁。骑行赛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珠海敢于“骑”出这张新名片,底气来自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与空间格局。情侣路如银练蜿蜒,串联香炉湾、九洲湾等滨海节点,一边是城市,一边是沙滩,构成“人在画中游、车在景中行”的骑行体验。全市已建成1290公里绿道与133公里健康步道,覆盖滨海、河湖、山地等多元地貌,构筑起沉浸式骑行网络。更难得的是,这些绿道深植城区,实现“出门即绿道,转角入公园”的生活便利。

赛事是引流器,产业是承接器。珠海已有蓝图运动科技等高端骑行装备企业,赛事带动人流,产业链随之延展。如同马拉松之于城市,骑行赛事或能成为文旅融合的“发动机”,催生“骑行+美食”“骑行+文旅”等多种消费场景,拓展城市的体验维度与经济外延。
三天赛事落幕,骑行却未停歇。它从竞技场逐步融入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公共生活,推动珠海在湾区格局中形成独特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