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珊 张爱丽
在首次亮相广交会的“粤林+”林产品展区,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悄然开启。当海外客商好奇地询问“这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蘑菇”时,工作人员报以微笑,耐心讲述其背后的东方智慧。
“我们希望‘粤林+’不仅是一个区域公用品牌,更是一张值得信赖的岭南生态名片。”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团队历经一年多的深入调研与标准统一,旨在将最具代表性的林下产品以整体形象推向世界。“我们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在推动整个林业产业链的价值升级。”
价值发现:
从“60元”到“60美元”
“听说一款包含桂圆、枸杞、黄芪等原料的茶包礼盒在国内卖60元,而在国际市场能卖到60美元。大健康领域的潜力真的很大。”肇庆粤鼎农林负责人李雪霖坦言,这次参展很受震撼,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不少企业手握好产品,却长期聚焦国内市场,出口多依赖B端客户。“市场究竟在哪?我们其实不清楚。”一名河源企业工作人员感慨。而“粤林+”平台让他们第一次真切听见“海外市场的心跳”,并意识到:优质林产品完全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高认同。
文化碰撞:
这真不是一朵大蘑菇
文化的差异让出海之路充满挑战。当企业将巨型灵芝搬到现场,部分海外客商好奇地询问:“这是一朵大蘑菇吗?”一旁,印度采购商对肉桂兴趣浓厚,却对灵芝表示“不理解”。
“每次解释灵芝的用途和意义,都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海外市场需要从零开始培育,而碰撞本身正是对话的开始。
有趣的是,灵芝“遇冷”与沉香“走红”形成鲜明对比。记者看到,来自欧洲和中东的客商在“粤林+”展位前流连忘返,端详各类沉香产品。
“在中东,使用沉香是很高等级的待客之礼。”一位惠州参展商代表正与中东客商交流,他告诉记者,中东客商对沉香精油、沉香茶、沉香香熏等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研发的便携式熏香设备一经上架,就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
携手出海:
从单打独斗到同行共谋
惊喜之中也有尴尬。海外客商兴趣正浓,部分企业却准备不足——一些沉香茶、熏香产品竟未准备英文说明书。
“没关系,那就拉个群。”企业代表们现场建群、持续对接。这看似“土办法”,却展现了最灵活、有韧性的中国商道。
更动人的一幕发生在同行之间。一家肇庆企业与一家惠州企业,同样从事沉香产业,原本素不相识,却在“粤林+”平台上相谈甚欢,迅速从潜在竞争对手转向合作伙伴。“我们交流技术、共享信息、共同规划市场。”肇庆企业代表说,“‘粤林+’让我们意识到,携手合作才能让‘广东好物’走得更远。同行不是冤家,而是出海路上的同行者。”
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绝非易事。“粤林+”的使命不仅是助企销售,更要成为引导广东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探路者。它要帮助企业完成从“埋头种地”到“抬头看路”的关键转变,真正“触摸”国际市场;也要通过集体力量,解决单个中小企业难以突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