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山水跃动大湾区,独家专访画家徐龙森:借公共空间重构传统
创始人
2025-10-22 15:25:36
0

在艺术创作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艺术家敢于打破常规,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开辟新的天地。徐龙森便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巨幅山水作品为载体,让山水画走出文人书斋,在公共空间绽放出全新的生命力。

如今,这股生命力正以“两地三展”的独特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跃动——徐龙森不仅于广东美术馆新馆推出“江山万象——徐龙森山水作品展”,同期还在香港汉雅轩画廊举办个展,其《烟岚》《云图》系列作品也于“十一”期间亮相香港“典亚艺博”,形成三展联动的艺术盛况。

在北京酒仙桥一处静谧的艺术园区,记者找到了徐龙森的画室。五亩见方的小院里,粉墙黛瓦与荷塘石桥相映成趣,为小院平添几分沉静的艺术氛围。然而,画室内部如飞机库般冷峻开阔,放大版的毛笔、颜料盘,可升至天棚的升降梯,共同勾勒出巨幅山水诞生的现场图景。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徐龙森关于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如涓涓细流般静静流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其艺术世界的窗,让人得以窥见传统山水在时代语境下的全新可能。

空间赋能,巨幅作品磅礴气势震撼观众

“江山万象——徐龙森山水作品展”集中呈现了徐龙森数十件大型水墨作品及装置。高达10米多的巨幅水墨《山不厌高》从高空“倾泻”而下,《天元》《大丘壑》《三棵树》等多幅代表作同场亮相,让观众领略摄人心魄的水墨力量。

“这次的展览主要以装置性突出的山水装置为核心,这样的呈现形式在国内的展览中并不常见。”徐龙森解释道,此次展览落户广东美术馆新馆,能充分利用场馆的空间优势,让巨幅山水作品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展览涵盖三楼中央大厅和12、13号展厅,完整呈现了他30多年来的创作跨度,观众能在其中清晰看到他不同阶段对山水艺术的探索与表达。

在众多展品中,10米多高的《山不厌高》最为吸睛,这件作品的创作历程也颇具故事性。从2008年开始,徐龙森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完成它。在此之前,他已完成三联画《玉出昆仑》,但始终渴望创作一幅更具磅礴气势的作品,却迟迟找不到灵感。直到六朝时期南京的辟邪兽闯入他的思绪:“那些造型雄浑的辟邪兽,在我心中是极具力量感的雕塑,我特意前往南京栖霞山实地观察。这次经历,让我对中国人对体量的理解有了全新感悟,也为《山不厌高》找到了创作的灵魂。”

此次展览让徐龙森收获了来自大众的热烈反馈,这是他意料之外的事。“小红书上有很多观众分享展览的视频和照片,他们用‘震撼’‘灵魂被融入作品’这样的话语评价展览,这些朴素但直观的表达,比专业评论更让我触动。”徐龙森坦言。

不拘古法,将传统精髓与现代创作需求结合

追根溯源,徐龙森走上巨幅山水创作之路,与一段艺术史的讨论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艺术界就有过‘如何把山水画画大’的探讨。与油画、雕塑在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展示的效果相比,传统山水画因体量小而显得张力不足。”他表示,多位前辈艺术家曾尝试放大山水画,希望让其与油画“等量齐观”。“他们的探索给了我启发,也让我意识到,要让山水画在公共空间有分量,必须从创作方式上寻求突破。”

传统山水画多在桌面创作,而徐龙森创作巨幅作品时,画纸被挂在铺有毛毡的墙壁上,墙有多高画纸就能铺多大,常常需要借助梯子上下攀爬着创作。但为了方便作品的存放和运输,一幅巨幅山水往往由几块拼接而成。这种创作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挑战。“最核心的问题是传统的笔墨表达在巨幅作品中‘失效’了。”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用锄头耕地,再用力也效率有限;而拖拉机却能轻松完成大面积作业。传统毛笔、山水皴法等,在面对巨幅画面时,根本无法满足创作需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徐龙森不得不“从头来过”:研发适合巨幅创作的画笔、工具,探索新的绘画思路。他的画室墙壁就是一幅宽约20米、高约11米的山水巨作:近距离观赏时,画面偏抽象;退到一定距离后,整体结构便清晰显现。

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恰恰源于巨幅山水画创作的独特难度。“大画和小画的创作逻辑完全不同。画小画时,创作者与作品的距离通常在60-80厘米,可把控细节;但面对巨幅作品,常常需要退到十几米外,才能把握整体结构,创作时要凭借记忆确定画面上下左右的布局,对掌控力的要求极高。”徐龙森坦言。

但他强调,“革新”并非“割裂”,传统的根基仍在:“比如元代山水画注重的层层渲染,就像交响乐中的和声,是画面气韵的基石。在巨幅创作中,我们更需要深入理解笔墨背后的精神内核,将传统精髓与现代创作需求结合。”

思考内涵,通过作品表达当代人的宇宙观

在徐龙森看来,巨幅山水画的价值,不仅在于体量的突破,更在于让山水画实现了从“私人欣赏”到“公共表达”的转变。“历史上,山水画多在家庭等私人空间展示,空间面积可能只有四五十平方米。而如今,在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巨幅山水装置能与空间产生互动,形成强大的视觉张力,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山水文化的魅力。”

这种“走出书斋”的探索,也让徐龙森对山水画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传统山水画常带有儒释道的精神寄托,但作为当代艺术家,我更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当代人的宇宙观。现在,我们能通过望远镜观测星空,能乘飞机在万米高空俯瞰云层,这些经历让我对自然、对宇宙有了全新认知。我也将这些感受融入创作,希望作品能传递出当代人对天地、对时空的思考。”

徐龙森的艺术探索并未局限于国内。作为中国山水画“出海”第一人,他的作品多次在西方的顶级博物馆展出,成为山水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者。“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我的展览持续了近6个月,这在西方博物馆的个人展览中并不常见;在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展期参观人数超过以往的全年总量。”谈及这些经历,徐龙森难掩对中华文化的自豪。

在他看来,东方的山水文化能被西方观众接受,核心在于人类对自然之美的共鸣是共通的。“每个国家都有山有水,这是最基础的共性。虽然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差异,比如西方风景画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但艺术的共情力能跨越文化隔阂。西方观众或许不懂‘散点透视’的专业概念,但他们能感受到巨幅山水带来的震撼,这正是艺术最本真的力量。”

追求变化,探索山水文化在新时代的更多可能

从事艺术创作数十年,徐龙森始终保持着对“变化”的追求。“我的创作有个特点,每两三年就会有一次较大转变。朋友曾问我,为什么有了好作品不继续沿用成功模式?其实我只是不愿被程式化束缚,总渴望寻找新的创作感受。”他笑着说,这种对“新”的执着,就像生命的不断更新。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本就是一场持续的实验,他希望用无数次实验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人生。

如今,徐龙森的灵感来源更多是“向内求索”。“早年我曾花几年时间走遍北方山水,从400里太行到800里秦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素材。现在我连山里都不去了,而是让过往的积累在心中‘发酵’。”他认为,创作到一定阶段,知识储备可能会成为“障碍”,真正的创作应该是凭借有知识支撑的直觉力,让作品像生命体一样自然生长,而不是被“胸有成竹”的预设框住。

谈及未来,徐龙森虽未透露具体创作计划,但明确了方向:“我希望能创作出既有文化深度,又能与大众产生共情的作品。艺术不该为了迎合大众而变得浅薄,但也不应是小众的自赏。我会继续在传统与当代、深度与共情之间寻找平衡,探索山水文化在新时代的更多可能。”

对于“划时代艺术家”这一目标,徐龙森坦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向往”,但他更看重当下的创作:“是否能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自有后人评价。我现在最在意的,是每天能沉浸在绘画中,用作品表达对艺术、对时代的理解,这就足够了。”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传统从未过时,而是在创新中焕发着更耀眼的光芒。

文 | 记者 王莉

图 | 受访者提供

视频 | 记者 宋诗颖 王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琼州海峡客滚船将于10月23日... 文/羊城晚报媒体记者 余胜容 通讯员 谢晓琳 李富龙10月22日,记者从湛江海事局获悉,随着台风“风...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
欧宝电动化新策略:引入零跑B1... 10月23日,Stellantis集团为促进电动车型在欧洲市场销售,计划将中国电动车公司零跑汽车的产...
小米汽车辟谣SOS功能谣言:A... 10月22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对外辟谣了关于“小米汽车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队时间”的不实信息...
服务4.6万人次!广州海珠“暖...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海宣图/通讯员提供记者10月22日从广州市海珠区获悉,该区持...
听说,广东21城都有体育性格?... 今天(22日),距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还有18天!广东各大赛区全运氛围拉满让我们用广东21城独有...
奋进的新疆·我们的“十四五”丨...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新疆完成戈壁工况试飞,系统设计...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
问界M8车型成为40万级不分车... 10月22日,问界汽车官方微博宣布,问界M8车型成为40万级不分车型销冠,具体销量数据暂未公布。此前...
吉利银河M9上市首月交付破万,... 今日,吉利银河新能源官方宣布,其大型SUV——吉利银河M9自上市一个月交付总量突破10000台。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