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位艺术名家共聚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研讨会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何晶 梁善茵
10月19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研讨会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行,来自广东、上海及全国各地的30余名艺术理论家及艺术家代表围绕“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广东实践”和“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区域互动与历史叙事”两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一次溯“缘”之旅
研讨会上,数位专家提及,以“二高一陈”、关良、林风眠等为代表的岭南画家,对海派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直言,此次在上海展出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有力地证明,广东美术占据中国现代美术半壁江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与广州相比,上海实属后起之秀。长江三角洲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和传统比较接近,与广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东,就没有上海的美术成就。”尚辉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认为,此次百年大展的上海站是广东美术的一次溯“缘”之旅。“岭南与上海百年以来就有‘双城记’的传奇。粤沪两地都有着开放的、改革的、创新的基因,岭南画派的艺术有着更多革命的精神。百年前,岭南艺术家们选择去到上海——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让岭南画派不再‘偏居一隅’,而更具有全国影响力。”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劲堃从“身份认定”的角度,分享了对艺术家研究的观点:“岭南画派先贤的政治抱负和艺术抱负,远远超越了他们作为区域美术家的角色。上海可以说是岭南文化北上的‘放大镜’。”
一次现象级文化活动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给上海人民一份丰厚的文化礼物,同时也能让在沪的中外观众看到中国百年来的文化历史进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激动地说,“这是一次现象级的文化活动,不仅展现了广东美术百年,也刺激了上海回顾过去百年。”
从展览名称“其命惟新”出发,李磊认为,这一主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广东美术百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缩影。在李磊看来,广东和上海是中国文化的两大高原,粤沪两地的美术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中国新时代美术的新高峰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现场透露,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将打造关于广东艺术家在上海的Art walk路线,将林风眠、高剑父等名家在上海工作生活过的旧址活化,用文旅融合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走近艺术大师。
为中国式艺术创新探路
在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公共艺术艺委会副主任金江波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都是科技企业聚集的发达地区,也是人才集聚的前沿城市。
金江波认为,在当前的全球科技浪潮下,粤沪两地的深入交流,也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人类的创造力,“在科技的助力之下,未来也许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粤沪两地深度的艺术交流,将为中国式的艺术创新探索出一条AI时代下的发展之路。在当前复杂的世界竞争环境当中,两地的艺术家们迸发出的创造力,也将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艺术创新的自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金江波说。
“广东当代艺术从1980年代开始,南方艺术实验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引领全国。”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旭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很多方面都领全国之先。除了当代艺术,在美术馆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在其他城市相对滞后时,广州、深圳两城就出现了6个美术馆,给全国带了好头。
“沪粤两地的艺术交流素有传统,两地也都是海纳百川的城市,是中国走向国际的重要码头。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又一次看到两地紧密的互动,在这种深入交流下,会刺激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具有广阔视野的作品。”李旭说。
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表示,非常期待未来粤沪两地人文之间更多的交流,深圳美术馆的发展也需要上海智慧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