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10月15日,广州市南沙区举办“百千万工程”成果宣讲活动,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宣讲员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该工程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实际成效。从智慧农业到生态保护,从城市更新到文化传承,这些实践正在重塑南沙的城乡面貌。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在横沥镇,樱桃番茄种植正经历技术变革。据横沥镇人民政府蔡沁妤介绍,当地引进绿亨育种研究院,建立“樱桃番茄科技小院”,通过“良种+良法”的科技帮扶计划,打造高品质番茄种植示范基地。目前每亩樱桃番茄销售额可达近3万元,利润约1.5万元。“从种植困难到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这反映了‘百千万工程’推动下的农业转型升级。”蔡沁妤表示。

与此同时,无人机技术也在南沙城乡治理中发挥作用。南沙区政务和数据局杨溪柳介绍道,全区已建设37个无人机机库,实现5分钟快速响应,构建起空中巡逻网络。“这项技术有效解决了治理范围广、事务杂的难题。”杨溪柳说,“未来还将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提升治理效能。”

生态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
南沙区人民检察院推动建立了全市首个“林长+红树林长”协作机制。来自该院的黄多介绍,通过研发“红树林湿地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这些举措让红树林生态系统得到更好保护,鹭鸟等生物重新回归,体现了‘百千万工程’中的生态保护成果。”

在城市更新方面,科苑壹号项目探索了新的安置模式。广州南思物业发展有限公司钱滢竹透露,南沙开建集团创新采用“认购+统租”模式,推动城中村改造。“这种模式实现了村民增收、城市更新和人才安居的多赢局面。”钱滢竹说,“现在这里已成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社区。”

传统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创新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胡起宾讲述了粮通公司的发展历程。这家位于南沙的码头企业现已成长为全国粮食接卸量、吞吐量最大的单体码头。“依托南沙的区位优势和深水良港条件,公司正推动建设更智能的码头,促进粮食流通体系现代化。”胡起宾表示。

传统文化也在“百千万工程”中获得新生。黄阁镇莲溪村石景毓介绍,该村活化利用2000多平方米古建筑群,将旧机械厂改造为非遗传习基地,引入广彩、广绣等非遗工作室。“通过‘艺术家创意+村集体场地+企业运营’的模式,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文旅增收的双赢。”

民生服务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南沙街道金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叶蓝月分享了一个基层医疗案例:居民梁阿姨过去每月需要前往区级医院治疗,现在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获得相同服务。“‘百千万工程’让优质医疗服务更加可及。”叶蓝月说,“这体现了工程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实际改善。”

在荔枝产业方面,广州南沙区泰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杨锦中介绍了今年的销售成果。面对荔枝丰收带来的销售压力,团队通过多渠道联动,累计助销超5万斤荔枝,带动30余户荔农增收32万元。“我们通过工会采购、品牌展销、短视频宣传等方式,构建了完整的销售链条。”杨锦中说。

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新活力
南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李思琪分享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资产经营集团以“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为理念,打造了集住宿与观光为一体的民宿综合体,带动18名当地村民就业。“未来还将引入更多业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李思琪表示。

南沙榄核第二中学教师刘柳余则展示了文化育人的成果。她借助当地的星海文化和香云纱文化,成功引导“笃行班”学生成长,该班级最终获得“广州市优秀班”称号。“这些文化资源成为教育的重要助力。”刘柳余说,“期待培育出更多扎根乡土的未来力量。”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南沙“百千万工程”正在不同领域产生实际效果。从亩产三万元的番茄种植,到智能码头的建设,从红树林保护到基层医疗服务改善,各项举措都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民众生活,也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文 | 记者 江皓轩 通讯员 霍秋燕
图 | 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