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扶贝贝
9月8日,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在广州广交会展馆开幕。大会融合了中外机场协会的“双品牌盛会”和“双颁奖盛典”,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机场、190多个民航关联企业的专家代表逾2000人齐聚珠江之畔。
不少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选择广州?要解开这个疑问,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广州本身,更需把它放进一个更大的坐标里审视——那便是蓬勃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
全产业链与跨界融合盛会
本届博览会充分体现了全产业链和跨界融合的特点,4万平方米的展馆内,机场运营、航空公司、航材航油、数字科技、航空物流、航空旅游等关键环节一一呈现,构建起国内首个民航全生态展览平台,让行业发展的完整脉络清晰可见。
今年的博览会聚焦四大亮点:邀请全球机场集团、航企高管、行业专家进行深度对话;汇集世界领先的航空科技成果与发展趋势;众多新技术、新设备将在此实现全球或国内首秀;为跨国交流、区域合作搭建全新桥梁。
在“三会五展”的核心架构下,五大专业展区进一步细化民航生态场景:机场服务创新产品展,展示了智慧出行、服务品牌与智能化成果;民航专业设备展,呈现了新能源飞机牵引车、智能除冰车、跑道监测机器人等前沿设备;民航工程技术及新质生产力展,聚焦AI调度、数字孪生、5G物联等新技术在机场建设与运维中的应用;航旅文体融合展,探索 “航空 + 文旅” 模式,从航线推介延伸至文化体验;空港产业经济新业态展,涵盖物流、临空经济、商业零售等领域,展示了机场与城市产业联动的多元化方向。
这些展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民航创新生态链,既涵盖技术设备,也涉及服务体验与产业联动,呈现出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技术驱动安全与效率,服务创新提升体验,产业延伸强化城市功能。
落地广州的现实考量
将如此高规格的博览会放在广州,绝非偶然——既源于广州民航发展的扎实现实基础,也契合其未来可期的发展潜力。
广州白云机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通世界的“空中桥梁”,也是连接“一带一路”和“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24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63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38万吨。
截至目前,白云机场国内外通航点240多个,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连接国际及地区近100个目的地,每周往返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超1700架次。
把博览会放在广州,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空港经济的崛起。过去,人们谈机场多关注吞吐量。如今,机场被重新定义为“超级节点”:既是物流分拨中心,也是消费前沿场景,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云机场深度融合保税区、会展业、旅游业、跨境电商等发展,构筑了庞大的临空经济带。三期扩建完工后,白云机场将进入 “三航楼五跑道” 时代,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到1.2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380万吨,客货吞吐规模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未来,白云机场将始终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机场的目标,全力推进广州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将广州国际航空枢纽打造成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战略节点。
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撑作用
更深层的答案,写在广州背后的更大坐标——粤港澳大湾区。
伴随着密集的“扩建潮”,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全球机场跑道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形成。
目前,大湾区内有广州、深圳、香港三座枢纽机场,珠海、澳门两座干线机场,以及惠州、佛山两座支线机场,航线网络遍及全球200多个城市。
其中,深圳机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和广深港经济带核心位置,机场范围已纳入前海合作区。区域内共规划10条轨道、5条高快速路环绕、拥有国家一类客运口岸机场码头,2024年,深圳机场三大指标创下开航以来的新纪录: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大关,达614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8.1万吨;航班起降42.8万架次。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大湾区以“机场群”登场,意味着中国在全球航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不同路径:强调区域合力,而非单点突破;追求全链条生态,而非单纯比规模。
当我们再次追问“为什么是广州”,答案已然清晰:选择广州,不仅是认可这座城市的民航实力,更是看中其背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势能——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机场、一座城市的发展,更是一个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崛起的壮阔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