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场”位于广州荔湾东洛围码头,千万水产人盼新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9月8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洛围码头的广州黄沙水产中心正式开业。这意味着已有31年历史、位于黄沙片区的“旧市场”——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将逐步搬迁至这一“新市场”。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是黄沙水产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粤恒丰水产市场、广聚水产市场、食中宝食品批发市场(黄金广场)等共同构成了黄沙水产市场整体。在2023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菜篮子”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21—2035年)》提到,黄沙水产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每日交易水产600余吨,其中1/3运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
水产人的“爱恨与坚守”
“买海鲜,到黄沙”——这张响亮的名片,承载了无数水产人的奋斗与记忆,黄沙水产市场也是许多商户在广州创业起步的重要据点。
黄沙地区水产商会副会长、宏承行创始人管绍勇来自重庆,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水产行业,曾在重庆、北京等地打拼。1997年,20岁出头的他经朋友介绍南下广州,在黄沙一带开始了水产业务。初到广州时,他住在清平市场附近,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载着上百斤黄鳝、泥鳅、龙虱、大闸蟹等货物,穿梭于市场之间,供货给黄沙的档主。在黄沙,他结识了来自香港、台湾甚至新加坡的客户,生意逐渐拓展至境外。
1998年,管绍勇正式在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租档口。宽1米多的小档口只能摆下一张凳子和几个盆,但这是他接待客户的重要窗口,而他的货则留在清平市场。后来,他在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租了50多平方米的档口作为仓库,整个业务逐渐转移进市场内。
2000年,手握十几万元创业资金的管绍勇决定“搏一搏”,接手了货主之家大楼(现粤恒丰)的一个档口。刚完成装修就听闻大楼可能拆迁,他一度陷入焦虑:“全部创业资金都投进去了,还有近十万元货款未收回。”所幸大楼最终保留,他的生意也逐渐好转,高峰期一天能卖出两万多斤大闸蟹。
面对互联网兴起和同行竞争,管绍勇意识到品牌化的重要性。2010年,他拿下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大闸蟹的品牌代理,成为黄沙市场首批专做品牌蟹的商户之一。2012年,他进军水产供应链,向知名酒楼、连锁生鲜店和电商平台供货,但也遭遇人才、资金、技术跟不上的瓶颈。为此,他创办宏承行,细分普通蟹、精品蟹和外贸蟹业务。
2019年,因健康原因,管绍勇暂别行业高压环境,解散两家公司,转租档口,用五年时间陪伴家人游历全国。近年来,他转向有机食品领域,并计划在“新市场”深耕有机水产。他认为,“新市场”的开业是黄沙水产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待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业态升级,同时呼吁商户共同开拓新模式,擦亮“黄沙水产”金字招牌。
擦亮黄沙水产新名片
在黄沙经营海鲜30多年的陈丽娟,是广州市四姐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她主营国内外三文鱼、活海鲜及水产冻品,笑称:“在黄沙提‘四姐’很多人都认得,但说‘陈丽娟’反而没几个人知道。”
在“新市场”开业前,陈丽娟到新档口筹备开业事宜,她档口的鱼池等设备正在做调试,工人在清洗鱼缸外的玻璃。待“新市场”正式开业后,陈丽娟将把“旧市场”业务逐步转移至“新市场”。
目前,她在“新市场”租下两个档口:一层用于展销,二层作仓库使用;同时,她还在“新市场”周边的东楠汇租下较大铺位,专营水产冻品。
陈丽娟将继续兼顾批发与零售。她提到,“新市场”为商户提供了3个月免租期,但之后租金高于旧市场。她希望管理方能加强宣传,引导客户顺利过渡至新址,并呼吁原有商户“抱团”发展,共同擦亮“黄沙水产”新名片。
期盼市场业态整体升级
客家人张伟标是广胜通达酒楼的负责人。1997年,他从惠东来到黄沙,在码头附近开设大排档。他说:“当时听说黄沙水产品种多、生意好,刚结婚的我想出来闯一闯,选择到黄沙做海鲜餐饮。”最初,他以每月四五千元的租金租下五六十平方米的空间,桌椅不够就摆上街边,“城管来了就赶紧收”。
2011年,张伟标投资开设海鲜酒楼。中秋、国庆期间尤其繁忙,“客人拎着刚买的海鲜,从傍晚五点排队等到九点”。近年来,受搬迁传闻等多重因素影响,他感到生意愈发难做,“赚不了大钱,只能维持酒楼和家庭开支”。
张伟标认为,黄沙海鲜是一张名片,“没有水产市场,餐饮很难做起”。即买即加工、就地享用的模式,是黄沙一大特色。他已在此积累深厚人脉资源,对黄沙留有深厚的感情。这里地铁便利、靠近沙面景区,具备地理优势。他期待搬迁后,黄沙水产市场的环境与业态能实现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