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社区、成长于社区,不少青少年朋友对社区发展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一些大人未必想到的社区治理点子,有可能从充满童真的思维当中诞生。8月27日,广州市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羊城晚报、海珠区龙凤街道党工委、海幢街道党工委等单位,共同在海珠区龙凤街道康隆社区举办“青春赋能社区童心点亮未来”海珠区青少年暑期社区实践活动暨社区小合伙人展演表彰活动,为有志于成为“社区小合伙人”的青少年提供平台,为社区治理发声。
记者现场看到,7名分别来自海珠区龙凤街道康隆社区、海幢街道杏坛社区、官洲街道仑头社区的青少年居民,以“社区小合伙人”身份,分别就社区活动、社区环境、公共安全等主题发表意见。来自江南新村第二小学的陈芊语,在发言期间为杏坛社区“故事妈妈图书角”项目点赞,表示通过这一项目,家长、青少年在社区多了一个读书的场所。但从现有书籍构成看,“故事妈妈图书角”适合青少年的读物还是少了一些。陈芊语建议社区居民多捐赠图书,满足所有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需求。在日常运营上,陈芊语建议青少年朋友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参与整理图书、登记借阅、定期清洁修补等工作。
来自客村小学的伍启善,则为龙凤街道康隆社区“非遗创客坊”提出意见建议。通过该项目,不少社区青少年居民学到了非遗剪纸、非遗掐丝珐琅技艺。伍启善建议,该项目可以进一步拓展,如将青少年制作的非遗剪纸、珐琅挂件等物品,用于装饰社区内的古桥栏杆。在项目形式上,举办“亲子祖孙慈善手作展”,让长辈带着孩子感受非遗手艺的温度。
“社区环境治理,我们青少年乐于参与。”来自江南新村第二小学的王筱恬表示,近期广州雨水多,有的地方积水没有及时清理;有的社区居民在投放垃圾时,没有做好分类。王筱恬表示,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自愿参与的环境维护小组,一方面定时帮助社区清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她建议广州的社区,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把青少年朋友组织好。
“让更多人参与到志愿巡河中,并且丰富巡河内容。”来自前进路小学的李思潼,分享了她在暑假期间成为“河小青”志愿者,参加志愿巡河的经历。通过志愿巡河,李思潼看到了社区河涌持续变清,河岸垃圾越来越少的向好场景。李思潼认为,类似的志愿巡河工作,应该有更多广州市民参与,每个人都应知道自己身边河流的变化。对于“河小青”志愿者,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巡河工作或任务,譬如让“河小青”像成年人那样,参与水质检测工作。
广州不少社区,积极开展加装电梯工作。除了“建”,不少居民同样渴望通过科学方法管理好电梯。白云区云雅实验学校的高雅同学表示,一些电梯存在指示不清晰的问题,有的电梯被堆放杂物,还有的青少年朋友在电梯里追逐打闹。高雅认为,广州的社区可以组建青少年电梯安全志愿队,让青少年志愿服务于电梯管理,制订适用于青少年的电梯安全守则,提升社区电梯的安全度。
“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安全小卫士’工作。”来自客村小学的阳惜薇,在发言中提到了生活中的多种安全隐患。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走在路上,有时候会看到电线跌落、窗户损坏等隐患。如今正值盛夏,有人前往河边湖边池塘边游泳,忽视安全。进入公共场所,未必每个人都会留意紧急安全出口。阳惜薇建议每一个人,都要做自己的“安全小卫士”,遵守公共安全规则,自己平安,家人放心。
“如果社区每个月都能办一次‘安全小剧场’就好了。”来自金碧第一小学的古芷瑄,曾参与社区的急救课程。通过课程,她体验到如何包扎伤口,如何心肺复苏。近期广州多个社区都在进行蚊虫消杀工作,一些急救课程还附带了如何防蚊、如何处理蚊虫叮咬窗口等教育内容。古芷瑄认为,相关的急救课程虽然很实用,但形式可以创新,可以以舞台剧、话剧形式,向公众讲述身边的安全隐患,相关隐患可能导致的伤害,如何处置等。这种形式,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安全隐患的存在,并应对隐患造成的伤害。
除了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来自广州市海珠镇泰实验小学的刘晟潞,在现场用古筝演奏《春到拉萨》;来自广州市南海中学的谭诗岚,为观众带来了粤剧选段《游园》。
活动当天,杏坛社区和康隆社区都颁发了“社区小合伙人”聘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
广州市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斯敏介绍,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新生力量。一直以来,海珠区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实践。本次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海珠区各街道、羊城晚报发起的暑期社区实践活动,正是为了搭建更加优质的平台,创造更加丰富的条件,引导青少年走进社区、了解社区、服务社区,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涵养情怀,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陈斯敏表示,海珠区将继续联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努力打造更加多元开放的实践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的发展,真正实现青春与社区共成长。
文、图|记者 梁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