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有四百年古村,曾因“跑马滴墨”布局独特。如今,它焕发新生,从“跑马滴墨”转变为“文明滴墨”。古老的建筑在保护中修缮,传统工艺得以传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积极参与,将古老与现代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古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的延续。它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成为惠州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莫斌斌 匡赟
400年前,惠州市墨园村的先辈们通过“跑马滴墨”,划定了如今村庄的边界。400年后,墨园村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发展,坚持以文塑魂、以业兴村,不仅令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形成邻里融洽、乡村和谐的良好氛围,还依托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让整个古村焕发新生。
日前,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墨园村光荣上榜、获评“全国文明村”。当下,在这片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土地上,文明之花愈发繁茂,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活力。
党建引领聚合力
百年古村展新颜
近年来,墨园村坚持“文明创建+基层党建”双擎驱动,以“星级文明户”“党员示范岗”评选为抓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等工作,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共建格局。
与群众签订门前卫生“三包”协议,积极将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村规民约;设置环境卫生红黑榜,进行每月评比公布,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制定人居环境网格化包干分工表,构建起“镇挂点领导-村干部-小组干部-驻村团队-党员干部-联系户”责任体系,落实层层管护……如今的墨园村,村道干净平坦,门前屋后整洁有序,处处赏心悦目。
同时,墨园村拥有惠州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该村依托古村落保护,修复青砖黛瓦、古树祠堂,让文明传承与生态宜居相得益彰,成功入选首批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移风易俗破陈规
文明新风润民心
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为了培育向善向上新风尚,墨园村将乡村振兴与移风易俗一体推进,通过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节俭婚丧程序,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规章制度,并以“村言村语”约定行为规范、传播文明新风、综合道德约束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村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不仅如此,墨园村开展“树家风、传家训”“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树立宣传新乡贤的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村民传承崇德向善、爱党爱国、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美德。深入挖掘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积极将传统节日文化和本地特色民俗相结合,培训十多位历史文化宣讲师,为本地居民、外来游客宣传村史文化、法律法规、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与此同时,墨园村深入推行“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积分细则以村规民约为基础,通过与村口生活小超市合作建立“积分超市”,以“积分评定+兑换物品”等方式,每季度开展积分兑换活动。
古韵新潮引客来
产业兴旺促振兴
探寻古村印记、营地喝咖啡、乡间围炉煮茶、稻田里乘小火车、果园亲子采摘……青山绿水掩映下,墨园村一项项充满文艺范和趣味性的活动项目,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近年来,墨园村积极探索“文明创建+产业振兴”融合路径,引导村民有偿让出闲置土地,盘活村内现有资源,引进企业资源,鼓励乡贤回村创业投资,并以文明乡风优化营商环境,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以入选首批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契机,墨园村成立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对村内产业与资源进行统一策划、开发、运营、管理。同时,招募运营团队,搭建强村富民载体,创新探索“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联合运营”新模式。据了解,目前已招募各类强村合伙人8家,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盘活各类闲置资产2000多平方米,带动村民在地创业就业100人以上。
为了打响墨园品牌,墨园村立足400年历史底蕴,将古村文化与国潮文化充分融合,创造IP形象“墨墨”“园园”,开发文创盲盒、文创周边、农产品伴手礼等一批创意产品,构建集文创展示、农产品销售、电商直播等为一体的品牌运营中心。同时,策划墨园打卡游,推广乡村嘉年华、乡村音乐节等活动,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并通过“墨园印象”“墨园有礼”自媒体平台,扩大品牌声浪。
上一篇:台风过后,满滩赶海人尽情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