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读技校并非玩笑。广州技工院校首次将招生对象锁定本科毕业生,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高度重视,本科毕业生选择技校,意味着他们看到了技能的价值和广阔前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技工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为本科生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培训,使其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这也反映出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学历观念,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学习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发展。
“毕业后是就业还是深造?”这一直是让不少高校毕业生苦恼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小陈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读技校学技能。
去年本科毕业的小陈,最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9月,他将再次回到校园,并非攻读研究生,而是准备花两年时间读技校,专门学习一门技术。
不久前,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正式启动预备技师订单班招生计划,首次将招生对象锁定本科毕业生,小陈便是“试水者”之一。对此,不少人发出疑问:技工院校凭什么吸引本科毕业生?手握学士学位的年轻人,为何愿意走进技校课堂“回炉再造”?带着这些疑问,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回炉”:本科生决定去技校再学习
小陈今年22岁,是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然而,去年毕业季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原本想着计算机专业会比较好就业,但是毕业才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回想起去年找工作的情形,小陈苦笑着说。
“我家是粤西的,毕业了总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啥也不干。”毕业后,他在家里的介绍下,去到工地,成为了一名现场施工员。
对于现在的工作,小陈并不喜欢。在他看来,“工作内容大多单调,发展空间有限”。他也曾试着找其他工作,但多次碰壁,渐渐心灰意冷。
偶然的机会下,小陈了解到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开设预备技师订单班,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该专业与当下新兴的技术领域紧密结合,就业前景广阔。
“听说预备技师订单班共学两年,一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出来有机会进华为。”于是小陈跟家里商量后,就报了名。
“今年9月开学,我准备8月办理离职。”如今的小陈,重新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小陈的选择并非个例。和他一样,本科毕业后,未找到满意的职业发展道路,期望通过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来改变职业轨迹的,还有来自贵州的阿源。
本科就读于贵州某高校中医康复专业的阿源,在校实习时已感到迷茫,“这个专业并不好就业”。当毕业季来临时,应聘过程如他预想的并不顺利,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拼不过名校本科生,也没法和研究生相比,“也尝试过应聘销售和技术岗位,可与技校毕业的学生相比,又缺少实操能力”。
毕业两年,阿源零星地进行了几次就业,但并没有干长久。今年年初,他只身前往浙江,想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可至今仍无所获。
踌躇迷茫之际,阿源得知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预备技师订单班的招生信息。“学制两年”“对口就业”“工匠人才的晋升通道”,这些关键词吸引着他。
一开始,阿源还担心父母会反对,也怕亲戚朋友笑话。经过再三考量,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报名“再造”。让他没想到的是,父母十分支持他的想法。“学一门技能,我相信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阿源说。
探寻:技工院校“向上兼容”有底气
在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智能控制实训中心,价值百万元的智能控制平台正运行着企业的真实生产程序。
“我们的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线保持一致,在学校的实训室,就能学到企业最新生产线技术。”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副院长黄丹凤说。这种“企业直供”的硬件优势,正是技工院校敢于招收本科生的底气之一。
“学院开设高校起点预备技师订单班,是响应国家战略、破解社会痛点、对接产业升级、重塑人才价值四重契机的必然选择。”黄丹凤介绍。
“更深层的底气来自校企共生的生态体系。”黄丹凤介绍,近年来学院与华为、京东、比亚迪、广汽集团、联想等百余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深度合作,稳定合作企业达125家,形成“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矩阵,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企业不仅派工程师驻校授课,还将技术攻关项目带入课堂。
政策红利更让技工院校腰杆挺直。黄丹凤表示,随着我国“新八级工”制度全面落地,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时代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让技能人才在竞争中拥有了政策加持的底气。
声音:“放下身段学技能,这是最好的转变。”
“当前,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与此同时,人才就业预期和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育人模式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仍存。”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谌新民直言。
在他看来,出现“技校招收本科毕业生、高校生回炉读技校”现象,表明实践最前沿的育人模式正在创新转型。
谌新民表示:“现在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尤其是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导致产业结构急剧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培养结构、专业结构和专业技能专业素质难以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人力资源供求方面,谌新民认为,过往存在人才供需的错位,“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是结构性矛盾最直观的体现。
“在破解结构性矛盾方面,广东已有实践。”谌新民介绍,近年来,制造业大省广东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遴选了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相关院校等建设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院校人才培养为基础、技能人才评价为纽带的技能人才供应链。
“在这样的背景下,放下身段学技能,这是破解就业难最好的转变。”谌新民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学习技术技能,通过本科学历和实操技能的双重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已不在少数。
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52.2%的毕业生认为市场对专业技能需求大,学习技能后就业机会更多;43.2%的毕业生认为多个技能多条路。
文|记者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