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守望:一座千年庙宇的涅槃重生
在茫茫大海之畔,有一座千年庙宇历经岁月沧桑。往昔,它默默守望大海,见证着潮起潮落。然而,岁月的侵蚀让它逐渐破败。
如今,一场涅槃重生的行动悄然展开。修缮团队精心呵护每一块砖瓦,还原其古朴风貌。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这座庙宇焕发出新的生机。
它如同一颗璀璨明珠,在海边重新闪耀。向海守望的千年庙宇,以全新的姿态,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守护着这片土地,成为人们心中神圣而永恒的存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在广州东部的珠江之畔,矗立着一座历经1400多年风雨的古老庙宇——南海神庙。它不仅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国海洋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珍贵见证者。
作为广州海事博物馆创始馆长,张珂珂对南海神庙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她的讲述中,这座庙宇的厚重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从隋唐的奠基、宋元的繁盛,到明清的延续,直至今日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南海神庙始终承载着国家主权象征、海事管理枢纽、海丝文化源头以及民间信仰中心的多重身份,生动诠释了岭南文化“集大成向外展示和内输外通”的独特魅力。
守千年海门
国家主权与海丝文明的千年坐标
张珂珂开宗明义地指出,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其建立根植于中国古代“岳镇海渎”的山川江海祭祀管理体系。这座屹立至今近1500年的庙宇,自古便被赋予了“祖国南大门”,特别是“海上南大门”的崇高意义。
“南海神庙最初是‘岳镇海渎’体系的重要支点。”张珂珂阐释道,“古时朝廷选择在珠江边设立此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是向海域之外的诸国宣示中国对南海的主权。”
据介绍,庙宇的“南大门”设计深具象征意义:一扇大门向外宣示主权,另一扇大门则面向国内,寓意守护所有臣民的安全。这种双重功能自设立之初便已确立,并延续至今。
南海神庙不仅见证了中国海事的萌芽与发展,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起源点之一。张珂珂特别提到了庙内的唐朝韩愈碑文,誉其为“镇馆之宝”。她介绍说,韩愈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海事”记载,也是世界范围内系统性“海事”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从唐朝开始,这里便有了市舶使官员(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员),虽然当时尚未建立专门的市舶司衙门。
历史脉络在宋元时期更为清晰。张珂珂援引史实道:“宋朝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市舶司(相当于海关)机构明确存在,宋朝御赐碑中清楚记载了市舶司官员潘美(应是管理市舶事务的重要人物)。”明清两代,从明洪武到清康熙,历代皇帝均在此安放御赐碑刻,持续宣示主权,也记录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
市舶制度(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的发展,使中国成为海贸发达的国家。“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时期,我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强大的国家。”
她介绍称,南海神庙作为广州的外港之一,在当时的海上贸易网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珠江口呈喇叭形,大型海船难以直接驶入广州城中心,加之管理制度限制,船舶需在外港报关。南海神庙因此成为重要的外港转运点、船员报关地以及祈求海上平安的祭祀场所。
“庙内有一康熙皇帝亲书‘万里波澄’御碑,是政治权威、海洋信仰与经济政策的三维符号。”张珂珂介绍,这不仅是古时皇权对海洋的权威宣誓,更隐含对商船安全的祈愿,与神庙“扶胥古港”的航海枢纽地位呼应。历史上国力强盛都市繁华、民间海神信仰广泛传播下的盛况尤在眼前,当时南海神庙码头前百舸相连,皆是上岸祈福的人员。
同时,外国船员在此上岸补给,得以“一识天朝之谷”(感受中华文明),周边形成了繁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催生了延续至今的“波罗诞”大型民间庙会。万国来客汇聚于此,交换贸易,感受氛围,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岭南民俗文化。
启文旅新章
非遗活化与街区焕新的岭南客厅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持续的文化活力,使南海神庙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珂珂介绍,南海神庙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受民众喜爱。每年“波罗诞”期间,大量民众自发从东莞、惠州、湛江乃至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涌来。“历任捐款的仁者善翁遍及海内外。这充分证明了其在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波罗诞不仅是商贸集市,现在更与民众的生活愿望紧密相连。”张珂珂说,“有谚语说‘第一年游波罗,第二年娶老婆’,很多人相信它非常灵验。”加之“波罗诞”后紧接花朝节,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民俗节庆链。此外,南海神庙周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氛围也极具魅力,“晨钟暮鼓”为百姓祈福,展现了其作为民间精神慰藉的力量。
面对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文旅体验、观赏自然景观的需求,以及岭南文化与海丝文化融合展示的独特吸引力,黄埔区正积极规划南海神庙的未来发展。
张珂珂表示,当地专门制定了“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规划”,并将其定位为“海丝城”大规划中文旅板块的核心区域。该区域将联动周边的“南湾小镇”“鱼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穗港智造合作区”,形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交相辉映的格局。
规划的核心是“活化”与“融合”。据悉,景区将依托区内丰富的产业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度焕发生机。“黄埔区共有近40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均有分布。我们非常珍视区级项目,例如张伟潮的‘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其作品被选用于冬奥会龙舟展示,是被广为认可的龙舟形象代表。”
未来,该区域将打造独特的“海丝岭南文化线路”,不仅展现南海神庙的历史厚重感,还将结合区内的工业遗存(如建于上世纪70年代、见证共和国发展的电厂),结合现代产业优势,融入更多娱乐、科技、低空经济等新体验,让游客通过无人驾驶的低空旅游“飞阅”黄埔文旅胜地。
“我们相信,经过规划发展,未来南海神庙一定会成为一个独树一帜、具有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特色的文旅景区,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科技的未来以及亲子的欢乐。”张珂珂展望道。
专家观点:
重提南海神庙,以海丝古迹塑造城市开放品格
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美怡——
南海神庙可以说是见证广州千年商都历史的标志性图腾,申评“羊城八景”具备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广州是世界唯一一座历经2000余年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是中国走向海洋的起点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南海神庙千年来屹立在珠江岸边,连通南海,既是见证海贸历史的海事地标,也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黄埔区对南海神庙片区启动全新规划,为其注入巨大发展潜能:一方面深度融合城市文化建设,例如扩大“南方庙会”——波罗诞的民俗影响力,推动文创开发;另一方面联动周边新兴景区资源,未来将形成强大的文旅聚合效应。
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双重赋能,南海神庙将成为千年商都广州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文化学者、媒体人 罗韬——
重提南海神庙为“羊城八景”,是对外开放精神的历史性回归。
从宋元两代“扶胥浴日”列入“羊城八景”,但近三百多年,乃至近六十年,相对沉寂。现在又列入“羊城八景”候选名单,其中兴衰沉浮恰折射出对外交往的变化。今日再倡此地,其意义是重新认知:对外贸易不仅是货物往来,更是人员、文化与思想的交融,更体现广州在对外交往上的重要作用。
神庙别称“波罗庙”,“波罗”乃外来词,此词就体现了千年中外交往的沉淀。伴随商船传入岭南,最终衍生出全民参与的“波罗诞”民俗,这种深植民间的中外文化共生痕迹,在全国亦属罕见。
其文化厚度,更显于历代精英的集体书写。史料记载,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南下主祭,开中央官员亲临主祭的历史体制;韩愈碑文、苏东坡诗作、陈白沙题刻等,层层累积成跨越唐宋明的文脉延绵,见证其贯穿庙堂与市井的共振互生。
如何唤醒这座“文化富矿”,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更是激励当代以历史视野深化对外开放的文明自觉。
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卢佳圳 通讯员 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