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翻译日调用千亿次,展现出其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和大规模数据训练,AI 能够快速准确地翻译各种语言,打破了语言障碍。它成为不同文化对话的桥梁,让人们能够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商务谈判、学术研究还是旅游出行,AI 翻译都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全球的沟通与发展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钊 王丹阳 詹淑真
在AI技术重构跨文化传播范式的当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5月27日上午,以“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为主题 的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
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发表了题为《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助力文化传播》的主题演讲。张民认为,大模型、机器翻译是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工具和传播手段。目前,中国的电商出海、文化出海都离不开机器翻译,如阿里巴巴电商出海的场景下,机器翻译每天的调用量能够达到大几百亿次甚至上千亿次;又如中国的小说、短视频出海,大部分都是依赖于机器翻译。“现在的机器翻译和大模型生成的文本和视频,人们是很难看出它们的区别。”
张民还认为,中华文化传播在多语言智能系统的加持下,将不再仅仅关注“翻译是否准确”,而是聚焦“能否触达文化意蕴”。这要求技术体系具备情感识别能力、语义推理能力和文化迁移能力。“技术不应消弭文化的独特性,而应该成为让不同文化对话的桥梁。”张民认为,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它不仅是理解中国的钥匙,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的基石。